第 428 期

院務紀事
我們的足跡
國家衛生研究院 感染症研究組(1997 ~ 2011)
NHRI documents milestones in infectious diseases research


近日肺結核在校園內群聚感染、登革熱在南部漫延,而進入秋冬的流感也蓄勢待發,感染症早已成為國內防疫的重要課題。國家衛生研究院自1996年成立以來,即高瞻遠矚成立研究團隊,成立近14年成果豐碩。11月3日(星期四)下午2點30分,假台北凱撒大飯店舉行新書發表會--「我們的足跡—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研究組(1997~2011)」,10餘年來共同合作的國內感染症專家學者將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成果豐碩的足跡。

本院在何曼德院士於1997年擔任「臨床研究組」創組組主任時,即成立以監測、基礎研究、服務與宣導為任務主軸的「微生物研究諮詢實驗室」,責無旁貸地負起帶領與創造國人感染症的防治與研究這個刻不容緩的任務。「臨床研究組」並於2009年2月9日更名為「感染症研究組」。

成立之初,為因應細菌抗藥性不斷攀升的隱憂及重大感染症疫情的挑戰,如腸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H5N1禽流感和H1N1流感,「感染症研究組」開創了幾項重要的任務,如推動正確使用醫用與農用抗生素、培訓新一代感染症專科醫生和科學家、鼓勵感染症醫學研究及建立管道與台灣各相關單位間密切合作及推動國際合作。另外,「感染症研究組」也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制定政策重要依據與專業諮詢。

為提升防治感染症與生產高品質疫苗之能力,本院「感染症研究組」及「疫苗研發中心」於2011年5月整併為「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就在此研究所成立之際,「感染症研究組」的前輩們率領該組研究人員,對該組在這十幾年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經歷,留下了一份正式的紀錄。「我們的足跡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研究組(1997~2011)」這本書應運而生。

此書以章節的方式敘述本院「感染症研究組」的任務與在歷次因應重大疫情發生時的努力與貢獻,其中特別重要的有下列幾項:
  1. 推動醫用與農用抗生素的正確使用
    何曼德院士在1998年啟動了兩年一期的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並於2000年召開全國性抗生素管制計畫論壇,提出遏阻及防治抗藥細菌之政策建言。健保局即於2001年起調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之使用,每年節省約12億公帑。兩年後上述藥物使用量減少了一半左右。同時,台灣抗紅黴素鏈球菌的比率也從50%降到實施後的15%。

    除了醫學用藥外,人畜共通菌抗藥性的監測結果,提供了政府單位制定管理抗生素使用的重要依據。農委會在過去陸續禁止多種醫學用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物以來,食用動物體內抗萬古黴素腸球菌已明顯下降。

  2. 培訓新一代感染症專科醫師和科學家  
    「感染症研究組」洞燭機先,總共培訓了44位感染症專科醫師,厚實感染症防治後盾。他們在最近爆發的重大感染症疫情時的表現,備受讚賞,實為防疫尖兵。而「感染症研究組」更進一步培訓不少優秀科學家,他們已經成為各自研究領域的領導者,以學術研究證據幫助政府於面對重大感染症疫情時所頒行的公衛決策。

  3. 鼓勵感染症醫學研究
    當1998年腸病毒疫情爆發時,第一個發現腸病毒71型是造成此次疫情病毒株的研究團隊就是「感染症研究組」所建立的病毒實驗室。另外,其流感病毒研究結果是WHO每年流感疫苗選株之重要依據。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疫情威脅全球健康,蘇益仁教授也因此借調擔任疾病管制局局長,成功控制SARS。「感染症研究組」在H5N1禽流感與新型H1N1流感病毒防治與研究方面上,也扮演著不可撼動的重要角色。

    在醫學研究方面,「感染症研究組」針對重要的細菌(包括結核病菌、克雷白氏肺炎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與鮑氏不動桿菌等)、黴菌(念珠菌)與重要病毒(包括EB、B型肝炎與愛滋病病毒等)進行流行病學與致病機制的研究,目的在協助感染症的診斷與防治。

  4. 促進台灣各單位間的合作與推動國際合作
    「感染症研究組」不但與衛生署、台灣疾病管制局、農委會、國內外感染症醫師和生物醫學界等建立良好的互動和合作關係,也在越南胡志明市第一兒童醫院成立「感染症研究實驗室」,進行腸病毒、登革熱,及小兒EB病毒噬血症候群等國際合作計畫,並提供EV71疫苗研發及臨床試驗平台。
本院「感染症研究組」的成立,對喚起台灣在抗藥性問題的覺醒、增進新知識的交流和提升感染症防治的知能等功不可沒。然而,感染症與人類是共同演化的,不會銷聲匿跡,因此,「感染症研究組」任重道遠。藉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成立的契機,使感染症防治和疫苗研發相輔相成,再搭配與衛生署的共同作業,「感染症研究組」將能繼續帶領國人面對並解決未來許多不可預期的挑戰,使「感染症研究組」更上層樓,進而成為全球重要的感染症研究中心,增進全人類的健康福祉。
《文: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羅秀容研究員;圖:出版品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