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4 期

人事動態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劉玉麗助研究員升等為副研究員
Dr. Yu-Li Liu of the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Health Sciences has been promoted to Associate Investigator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精神與成癮醫學研究組劉玉麗博士自2011年10月1日起升等為專任副研究員。

劉玉麗博士為美國東田納西州立大學(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藥理學博士。於2006年擔任本院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2008年整合為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專員,並於2007年獲聘為專任助研究員。

劉博士成功建立了精神疾病用藥藥物濃度分析系統(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此平台有助於監測患者血中濃度是否達治療劑量,確認有效藥物及其代謝物的血中濃度,藉以探討藥物血中濃度與治療反應之間的相關性;在與不同醫師的合作下,目前建立8種精神疾病相關藥物及其代謝物的濃度分析方法。

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劉博士團隊以染色體位置搜尋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族中,發現數個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區域,包括1q42.1、6p、8p21、10q22以及22q12等,並且由這些區域中找到數個候選基因,以22號染色體q12位置為例,在染色體22q12.3位址的標誌D22S278處顯示與精神分裂症有統計意義上的連鎖關係,有3個基因(RASD2、MYH9、CACNG2)在統計上顯示與精神分裂症疾病有相關,以這個方法在各個染色體位址找到的候選基因尚有1q42.1的DISC1基因、6p的BMP-6和TXNDC5基因、8p21的 NRG1基因,以及10q22的ANXA7、PPP3CB、DNAJC9和ZMYND17基因,其中與高加索人相似的有DISC1以及 NRG1基因,這兩個基因的功能正被快速地分析與研究,其他候選基因的功能則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在藥物基因體學的研究部分,劉博士參與兩個精神用藥(抗憂鬱症與成癮美沙冬替代療法)的臨床測試研究,在抗憂鬱藥物基因體藥理學研究中,劉博士團隊以TDM系統分析了兩種抗憂鬱劑(escitalopram and paroxetine)及其代謝物的藥物血中濃度,並且以基因型鑑定方法分析了病患的單核甘酸多型性,發現藥物代謝酵素(CYP2D6、2C19和1A2)的基因型可能具有預測抗憂鬱劑藥物血中濃度,甚至預測藥物治療效果的作用,並且找出在台灣人中這些代謝酵素多型性所在的基因位址,作為進一步驗證,以及未來可供診斷預測的參考指標。除了代謝酵素的基因型外,研究中也發現與藥物分布(drug transporter)有關的基因ABCB1 與憂鬱症的嚴重度相關。而在成癮美沙冬替代療法的藥物基因體藥理學研究中,劉博士也發現美沙冬的主要代謝酵素CYP2B6的基因型與藥物的消旋性代謝特性所產生的S-美沙冬鏡像異構物藥物血中濃度及代謝速率有關。同時在代謝酵素CYP3A4的intron位址找到數個可能與酵素活性相關的單核甘酸多型性,劉博士將 TDM系統配合上基因體學的研究經驗,探討影響藥物吸收、分布及代謝的藥物動力學因子或與藥效學相關的因子,以期達到未來根據個人這些因子的基因型,可以建議醫師該使用何種藥品對病人的病情改善最有幫助,以及避免藥物引起的嚴重副作用,探討以台灣人的基因型在個體化治療過程中發展的可行性。

劉博士擔任助研究員期間於國際期刊發表17篇論文,其中10篇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文:編輯中心整理;圖:劉玉麗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