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6 期

研究發展
台灣糖尿病患者之中西醫信念、就醫與血糖控制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dical beliefs of superiority of Chinese or western medicine, medical behaviours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diabetic outpatients in Taiwan


自1983年起,在台灣糖尿病已是前五大死因之一,根據我國衛生署的資料顯示,2007年的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44.6人(以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人口資料標準化以後為35.5);此外,糖尿病5年之死亡率增加約14%,是主要死亡原因中死亡率增加最快速的病因。糖尿病除了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外,醫療費用的負擔也相當高,對國人健康威脅甚鉅。而在台灣,雖然主要的醫療照護用藥以西藥為主,但有相當多的國人認為中藥為「治本」,而西藥僅是「治標」,因此,有許多患者採中西醫藥合併的方式治療。根據全民健康保險的資料,中醫藥費用約占每年醫療費用支出的2.8~3.0%。本研究調查糖尿病患者醫療信念、就醫行為及血糖控制。

早在1973年即有學者根據其醫療服務利用率的理論架構,提出個人對於健康與疾病的知識及其就醫之信念與態度會影響利用醫療服務的類型。而在1980年時,亦有學者致力於有關信念與行為相關的研究,所提出的理論,皆認為信念會影響行為或信念是決定行為的主要因素;而對於醫療觀念(信念)與治療選擇(行為)也很有關連,特別是慢性疾病。之後還有學者指出,對於中藥與西藥的觀念(信念)與後續的醫療行為是直接相關的;因此,對中藥與西藥的觀念是影響醫療照護利用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台灣,臨床上以傳統中醫治療糖尿病已行之有年,已發現中醫藥確能降低血糖,且能改善胰島素循環不佳的情況,並減少胰島素抗性,增加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與增加胰島素的能力,以降低血糖。近年來已有許多學者提倡結合中西醫治療糖尿病,一些臨床研究也指出,合併中西醫治療較單以西藥治療更能改善血糖控制。如前所述,醫療信念明顯地影響醫療行為,然而有關糖尿病之中醫藥與西醫藥觀念的研究、治療類型的利用率,以及血糖控制等的研究仍有限。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醫療保健研究組張新儀副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邱啟潤副教授及高雄市立中醫醫院洪瑞葉護理師共同探討此議題,研究的目的是探討醫療信念、治療選擇,以及合併治療與患者血糖控制等之間的相關性。

此橫斷面研究之受試者為台灣南部某家市立中醫院與某家區域醫院之糖尿病患者,皆符合篩選條件且同意參與此研究。2005年12月進行先導研究,共訪問了30位糖尿病患者,主要目的在於瞭解訪談所需時間、可能潛在的危險性,並確認問卷的遣詞用字是否恰當等,並根據結果以檢視問卷的有效性。實際問卷調查始於2005年底,並於2006年1月20日完成,前述篩選條件包括:(1)經醫師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2)超過3個月以上的中藥治療、西藥治療或中西醫合併治療;(3)年齡大於20歲;(4)能以華語或台語回答問卷。由醫師詢問符合篩選條件的患者是否願意參與此研究,患者同意後才告知研究人員;研究人員則進一步要求患者閱讀受試者同意書,且確認願意參與研究後請其簽署同意書。

結果顯示,除了飲食控制與病史外,利用中西醫合併治療確實較僅採用中醫更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明顯地發現,一般民眾目前仍是以西醫為主要的健康照護方式,然而台灣的民眾對中醫有相當既定的觀念。由於此研究並無限定利用健康照護的特定形式,所以混合了不同治療型態的受試者。因此,許多受試者並沒有強烈地贊成或反對中藥或西藥,反而大部分的受試者是介於既相信中藥也相信西藥的(如圖),此結果與1998年一份針對一般社區研究的結果一致。



此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採用中西醫合併治療的受試者其血糖控制較只有使用中藥者為佳,只採用西醫的也是較佳,但未達統計上顯著意義。因此,研究建議醫護人員於協助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時,特別是堅持僅使用中醫的患者,應評估患者的治療情況並建議採取適當的治療,以改善血糖控制。此外,評估糖尿病患者採取治療方法的成效,不需排斥採用中西醫合併治療,如此才能協助患者維持良好的血糖控制,也有助於患者的生活品質。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則發現,年齡、糖尿病病史、飲食控制與採用中西醫合併治療等,皆有助於血糖控制。從實際臨床效益的角度看,包括生化指標與臨床症狀的改善,中西醫合併療法確實優於僅使用西藥的成效,不過也有可能尋求中西醫合併治療的人,比較注意健康,且多接觸醫護人員,得到較多的衛教。此論文發表於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7 JUL 2011。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醫療保健研究組張新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