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的結核病研究一直居領先地位,也是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的發源地,而法國巴黎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是全世界毒蛇收集的重鎮,此館的Nicolas Vidal曾於自然科學期刊(Nature 2006; 439:584-588)發表論文「Early evolution of the venom system in lizards and snakes」;因此,我們決定前往法國巴黎取經,以增強這方面的研究並改善BCG及抗蛇毒血清的製造。
Dr. Roland Brosch (Mycobacterial pathogenomics integrated unit)
Dr. Brosch 之研究包括二大方向,其一是mycobactium的演化,從環境分枝桿菌在土壤中感染原蟲取得可感染細胞的能力,進而演化到感染魚類(M. marinum),最後到感染哺乳類動物(Bovis, human)。其演化過程中,基因體經過不同RD region deletion 變得更精簡,也經由基因SN突變使得毒性強化。第二個研究主題是MTB type 7的分泌系統與毒性之關係。其中ESX-1系統可經由吞噬體(phagosomal)的破裂而造成吞噬細胞之胞膜破裂,導致分泌能力與MTB之毒性有直接關係。此外,我們也參觀他的P3 與ABSL3實驗室。
Dr. Caroline Demangel (Immunobiology of infection unit)
Dr. Demangel主要是研究Mycobacterium ulcerans 造成buruli ulcer 之致病機制與診斷之研究,並專注於結核菌脂質(lipid, mycolactone)抑制T細胞活化以及運用於自體免疫疾病治療之運用。第二部分是脂質體學(lipidomics)運用於TB的研究。研究脂質在TB毒性及免疫所扮演的角色,此部分亦為本院與其合作之主要項目。
Dr. Claude Leclerc (Immune regulation and vaccinology unit)
Dr. Leclerc為巴斯德研究所資深研究人員,曾至我國中研院拜訪,其研究分二部分。其一是研究mycobacterial毒性因子,專注在ESX-5 系統與 PPE蛋白分泌的影響,藉由破壞PPE分泌而形成減毒,並運用於 TB 疫苗之研究。第二部分癌症疫苗的研發,將Bordetella pertussis adenylate cyclase(Cya A)與人類乳突病毒(HPV)之致癌蛋白E6、E7結合,研發癌症治療型疫苗,其特性與本所之脂質化次單元疫苗有異曲同工之效。這些計畫未來都可與本所進行合作。
Dr. Brigitte Gicquel (Mycobacterial genetics unit )
Dr. Gicquel是結核桿菌基因組主任及重要研究學者。其研究方向,分為mycobacterial genomic、 genotype以及host factor與TB感染的關係。而本次會談由分基組的蔡世峰博士簡報我們所建立之 lineage specific SNP MTB genotyping技術之運用,並獲得與他合作進行歐洲TB 菌株測試之承諾。
法國里昂聖諾菲-巴斯德公司疫苗發展訪察
此次造訪聖諾菲巴斯德疫苗廠主要任務是尋求在疫苗發展的合作機會並汲取國際大廠在疫苗發展的策略。當抵達藥廠辦理入場登記時,聖諾菲巴斯德疫苗廠有極嚴格的安全管制規定令人印象深刻。例如訪客在廠區任何地方禁止攝影且只能待在特定允許的區域,而訪客離開前須簽訂切結書,廠方得以免除訪客在廠區內受到感染時衍生的法律責任。聖諾菲巴斯德疫苗廠由研發主管Luc Aujame 博士、產品發展部Quentin-Millet Marie-Jose博士及合作策略發展部Charies de Taisne博士3位代表與我方會談。針對感疫所現有的疫苗發展策略討論並尋求可能合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