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務紀事 癌症研究所郭靜娟副研究員及王韋淯醫師於第十屆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國際研討會獲頒「Merit Award」 Drs. Ching-Chuan Kuo and Wei-Yu Wang receive Merit Awards at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Clinical Oncology Society
第十屆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國際研討會(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Clinical Oncology Society, ACOS)於年6月13至15日在韓國首爾舉行。本次大會的主題為「Work Together to Make a Difference for Cancer Therapy in Asia」,共有來自32個國家超過1,400位專家學者與會,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具有價值的癌症治療資訊。台灣腫瘤醫學界的專家學者也積極與會,在ACOS台灣分會代表(本院劉滄梧醫師及台北榮總黃炳勳醫師)帶領下,約有60位專家學者共襄盛舉,並於大會中分別以演講、口頭報告或壁報論文方式分享成功癌症治療之台灣經驗。其中,值得高興的是本院癌症研究所郭靜娟副研究員與王韋淯醫師分別以「The Role of IL-6 Signaling and Nrf2/AKR1C Axis in Acquired Oxaliplatin Resistance in Human Gastric Carcinomas」與「A Molecular Profile of Ductal Differentiation Links to Favorabl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Pancreatic Cancer」之研究主題,於近500篇的研究論文中脫穎而出,榮獲大會頒發「Merit Award」。
郭靜娟副研究員以「研究胃癌抗藥機制」得獎,這部分的工作主要為郭副研究員與陳立宗副所長的研究團隊共同合作的成果,過程中並有張俊彥所長、劉柯俊副研究員,以及嘉義長庚醫院與陽明大學的研究先進給予協助。Oxaliplatin為第三代之白金類化合物,於1996年在法國註冊上市。當其與連續灌注Fluorouracil及Folinic acid並用時,能有效治療數類晚期胃腸道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胃癌及膽道癌。然而,此一處方雖可獲致相當高之緩解率,在多數之研究中,其治療啟始至腫瘤惡化之中位期間(median time to tumor progression)僅約6個月,故產生次發性oxaliplatin抗藥性為癌症治療上常見之現象。研究團隊先前建立oxaliplatin抗藥性之穩定胃癌細胞株TSGH-S3,並利用此細胞探討人類胃癌細胞oxaliplatin之抗藥性機轉。結果顯示,次發性oxaliplatin抗藥性的產生與DNA修復能力的增加及ATP7A的大量表現有相關。進一步發現除了上述的機轉,轉錄因子NF-E2相關因子2/醛酮還原酶1C路徑(Nrf2/AKR1C axis)在TSGH-S3細胞中明顯活化;阻斷此路徑的訊息傳遞,可以回復oxaliplatin的藥物敏感性,顯示其對次發性oxaliplatin抗藥性的衍生具重要調控之角色。綜此,研究團隊認為Nrf2/AKR1C路徑的活化應為胃癌中oxaliplatin次發性抗性衍生的重要分子標記,這結果可作為設計Nrf2/AKR1C抑制劑,來提高oxaliplatin臨床治療效益的重要理論基礎。
大會於6月15日傍晚圓滿落幕,ACOS台灣分會代表亦由大會主席手上接下大會旗幟,兩年後(2014年)將於台灣舉辦第十一屆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國際研討會。第十一屆的ACOS大會主題為「New Frontiers in Cancer Therapy-Challenges for Oncologists in Asia」,希望同好們屆時一起共襄盛舉。 《文/圖:癌症研究所郭靜娟副研究員、王韋淯醫師;上圖:郭靜娟副研究員、張俊彥所長;下圖:王韋淯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