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4 期
研究發展 社區老人喪偶影響死亡率之性別差異研究 NHRI researcher investigates gender differences in widowhood effects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elders by causes of death in Taiwan 喪偶為一項廣為人知的負面生活事件,對成年晚期與老年期的人影響尤為明顯。現有證據顯示,喪偶不僅影響健康狀況也使生活品質變差,甚至與死亡的風險有關。許多假說解釋所謂的「喪偶效應」之於死亡率,包括失去配偶與死亡率的因果關係、配偶相似性、與共同的生活環境等因素。伴隨著人口老化,喪偶的情況在現今社會更為普遍。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精神與成癮醫學研究組陳娟瑜合聘副研究員、博士班學生方芍又與研究團隊利用「中老年人健康與生活狀況調查」資料,分析喪偶對社區老人健康狀況影響之性別差異。該調查始於1989年,共收集了4.049名60歲(含)以上全國代表性的受訪者(回收率達92%),以瞭解台灣老人的福祉與健康狀況。之後持續追蹤,並於1993年、1996年、1999年與2003年到場訪視,4次訪視的回應率分別為91%、89%、90%與 92%。訪視時因失聯(例如無該地址)、拒訪、健康狀況不佳、死亡、以及其他原因(出國)等,皆影響受訪者的回應率。
扣除因上述原因而未能完訪者,最後分析的受訪者資料有2,496位,受訪者於訪視起始時皆與其配偶同住。研究資料中的死亡日期與死因等資料擷取自1989至2003之死因登記檔,後續4次訪視之間(1989至1993年、1994至1996年、1997至1999年、2000至2003年)的死亡率分別是15%(590人)、14%(471人)、14%(426人)、26%(658人)。本計畫對於受訪人權益之保護事項,經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前身機構之一)之倫理審議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 IRB)、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喬治城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審核通過。
此研究的潛在干擾因子有社會人口特性、健康狀況、社會救助、社會互動、以及損害健康的行為等。社會人口特性的因子包括:年齡、就業狀況、教育程度、居住地區、住宅類型、年收入等。初步分析結果顯示,喪偶對男性死亡的風險是女性的1.5倍。而15年的後續追蹤研究發現,在校正因時間而變化的健康情形與社會狀況後,不論男性女性,因喪偶帶來的死亡風險是之前的2倍。最重要的是,傾向分數配對分析死亡風險發現,喪偶效應的程度與途徑因性別而有差異。以喪偶男性而言,因全死因、癌症、循環系統疾病而死亡的風險大為增加,而喪偶女性的死亡風險則較不具歧異性。此研究還發現,喪偶前後的差異在男性較為明顯,健康男性喪偶之後的死亡風險尤其為高;此差異可能是因為兩性在婚姻中的角色不同之故。
本項研究有一些限制。先前已有研究發現,喪偶前的婚姻關係(例如溫馨親密、衝突、互相依賴等)對於喪偶時的心理調適與存活情形是很重要的;此外,死亡的方式(突發狀況或預期中)也會影響面對喪偶時的過程與結果。因缺乏已故配偶的資料(如婚姻品質與配偶的死因並不清楚),解釋分析結果時可能需要小心。最後,雖然老化的認知功能下降也會影響反應的準確性,問卷中關於客觀事實狀況評估(如與子女同住等),藉由代理或協助的受訪者的代答,回想與誤判偏差期望應可降低。
喪偶確實對老人的心理、精神與健康有影響,特別是男性而言,失去至親的失落感、生活型態與起居安排的改變,甚至是經濟狀況都會影響健康。藉此研究可更加瞭解喪偶影響死亡風險的性別差異,喪偶後的心理調適以及協助喪偶後的社會生活等,相關的計畫或措施皆有助於健康老化。此論文已刊登於Annals of Epidemiology , 2012;22 (7): 457-465。
《文/圖: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精神與成癮醫學研究組陳娟瑜合聘副研究員》
Copyright (C)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