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會議主題包含「Survival trial and oncology」、「Preclinical and early development statistics」、「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biomarker」、「Biosimilarity」、「Noninferiority trial」、「Adaptive design」、「Statistical programming」、「Clinical data management」、「Multi-regional clinical trial」、「Pharmaco-vigilance and pharmaco-epidemiology」、「Bayes statistics and medical device」、「Independent data monitoring committee」、「Regulatory statistics (panel discussion)」、「Biostatistics education and career promotion (panel discussion)」。筆者因美國杜克大學周賢忠教授邀請,參與 「Biosimilarity」 主題發表研究成果「A consistency approach for evaluation of biosimilar products」。
另外來自加拿大的Dr. Laszlo Endrenyi 則介紹「Some Statistical Issues on the Similarity and Interchangeability」。生物製藥並非像一般小分子藥物由化學合成,而是利用活的組織製成。因此,它們的製程便會對環境因子相當敏感。新的生物製藥不可能被複製,僅可能被仿製,如此更增加判斷生物仿製藥的困難。所有可能判斷相似的因子,包括complicated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features、製造過程與臨床反應均應列入考量。由於生物仿製藥的變異相當大,因此造成統計方法的評估更加複雜。而要判斷生物仿製藥與專利藥之相似性,便不得不探討生物製劑之交換性問題。交換性意旨藥物須具有相同份量的有效成分、具備相似藥物動力學性質、相似臨床特性與相似的使用方式。探討小分子藥物之交互性的統計方法已經相當完整,然而目前仍未有較有效的統計方法,可用以評估生物製劑的交換性。這是統計學家將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此外,「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biomarker」亦為藥物發展的另一重要議題。來自BeiGene的Dr. Yue Wang介紹「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during the drug discovery and drug development of patient selection biomarkers」。統計方法於藥物的發展與藥物效能性與安全性的評估相當重要,新的統計工具與方法的發展,將可提供較好臨床研究路徑;例如將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最快的速度與最經濟的方式獲得上市。過去10年來,愈來愈多的目光聚焦於如何將科學發現轉譯於臨床發展。如此的轉譯研究主要關鍵範圍包含藥物標的鑑定(target identification)、early mechanism readout endpoints和 patient selection markers等。關於這些領域,雖然目前已有眾多統計方法可以應用於藥物標靶性之鑑定與patient selection markers,未來仍須仰賴更多統計方法的發展,使藥物的發展更有效率。 《文: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臨床試驗統計組蕭金福研究員;圖:大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