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報導 台灣年輕世代愛滋病來勢洶洶 — HIV暴露前與暴露後預防性投藥與年輕族群愛滋病防治國際論壇紀實 Upsurge of HIV infection in the youth, Taiwan -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2013 International Forum on HIV Biomedical Intervention in the Young Population: Roles of Pre- an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台灣2004-2007年爆發之注射藥癮者(injection drug users, IDU)愛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的疫情,在2005-2006年行政院推動針具交換、美沙冬替代療法等明確措施後成功的控制住,顯見當時以實證醫學為本政策立定之效果。但同時愛滋疫情在男男性行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間持續蔓延,2008年後該感染途徑新案年增率曾高達30%;當中25歲以下的年增率為15%,近五年共新增兩千多例,為各年齡中最明顯的。年輕時感染HIV意味著將來更長時間使用抗愛滋病毒藥物(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同時有更長的可傳染期,對個人與國家都是沉重負擔。在非洲已推出年輕世代不再感染愛滋的運動,更何況台灣。如何治療感染者以降低傳播出去的風險,甚至預防性投藥來獲得更大突破,不僅是公衛或研究上重要課題,也關係到國家重要政策之制定。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回應衛生署與疾病管制局(疾管局)之邀請,強化愛滋相關研究討論及資源投入,故於2013年3月16日與疾管局、成大醫學院等共同舉辦「HIV暴露前與暴露後預防性投藥與年輕族群愛滋病防治國際論壇」。邀請7位國內專家就台灣愛滋目前疫情趨勢及青少年防治上所遭遇到的問題專題演講,並討論可思考的相關政策建議;也特別邀請專門研究以ART作為預防HIV感染的兩位國際知名學者:美國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 Seattle的Dr. Deborah Donnell著重在以ART於異性性伴侶間避免傳染的研究,而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Dr. Ian McGowan研發最新的抗病毒肛門塗抹劑(rectal microbicide),希望可作為MSM間預防愛滋之新方式。
HIV Epidemiology in Taiwan (I)
疾管局陳昶勳組長報告台灣HIV-1統計資料,累計至2013年2月通報感染者有24,564人,危險因子以MSM占50%最多,但近幾年MSM所占比率升高到65-75%。另一趨勢為年輕化,2007-2012年間15至24歲的感染人數增加一倍,占所有年齡比率由15%升高到30%,9成因性行為;目前該年齡層有四千多位,這代表使用ART相關醫療至少30-40年。台灣HIV-1患者的醫療照護比例顯示,兩萬多名存活者中,82%定期回診接受照護、62%使用ART、50%病毒量(viral load)控制於低量。因此希望能追蹤到尚未進入HIV相關照顧的18%患者;另監測已在使用ART者的順從性(adherence)、病毒量與抗藥性以供正確藥物選擇,讓更高的比例能控制病毒於低量;對尚未開始使用ART的25-30%,應定期重覆衛教安全性行為且監測病毒量,必要時開始ART。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as Prevention
Dr. Donnell表示在HIV流行30年後,全球累積的研究成果與經驗,可望開啟新的策略以降低發生率。1994-1998年在烏干達的追蹤顯示,未治療感染者血中病毒量高低與感染其性伴侶的風險間存在顯注的正向階梯式關聯(dose-response)。2002年Dr. Myron Cohen提出積極使用ART降低感染者HIV量以作為降低傳播的策略之一(treatment as prevention)。2000年代許多在非、美、歐、亞洲之社區隨機分組試驗(randomized community trial),於HIV陽性者用ART研究其陰性異性伴侶(discordant heterosexual couples)被感染率,發現被感染下降平均有66%;其中Dr. Donnell與Dr. Cohen(也收案MSM與其性伴侶)兩者的試驗下降都高於90%;然而在中國河南賣血感染愛滋者的配偶調查中則沒看到效果。綜觀所下降傳染的程度,可受感染者開始ART的時間點與順從性、保險套使用等因素而影響。進一步以感染者開始ART時CD4數作分層分析,在高於350即開始ART者所降低新感染的效果(pooled rate ratio, RR=0.02)遠勝於CD4低於200時才用藥者(RR=0.1)。儘早用ART也降低患者自身肺結核、嚴重細菌感染或死亡等的發生率達41%。Treatment as prevention在人群中控制疫情程度可用數學運算推估。以舊金山MSM資料為參數,考慮抗藥株產生以及50%感染者已在用ART,如果能增加到60%-90%持續用ART,原本40%的新案成長率至少能壓低到16%,最好則能轉變成負成長10%,意即能使HIV新感染逐漸消失;但保險套使用率對這些數字有重大影響。基於許多確證,世界衛生組織(WHO)遂針對HIV感染且其性伴侶陰性、尤其性生活頻繁者,即使患者CD4數還未低於350,建議開始用ART以保護其性伴侶。
Dr. Donnell也表示ART預防HIV推前到曝露前預防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原因在於,某些高風險曝露者處於弱勢或難以說服性伴侶使用保險套,例如性工作者、或已感染配偶病毒量控制不良或不願帶套等。從1990年代就開始女性陰道殺菌/病毒抹劑的研發,但在眾多產品之試驗結果,僅tenofovir抹劑可降低39%HIV感染風險。使用時間點與順從性等是此方式無法突破的主因,少數產品常使用還可能造成陰道發炎傷口等。於是口服ART作PrEP之想法開始在隨機分組試驗中付諸行動。在已發表的6個試驗中,5個用於HIV陽性者之未感染異性伴侶、1個於MSM伴侶。綜合分析一萬多名異性伴侶降低HIV發生率平均53%(用Truvada = Emtricitabine + tenofovir)或62%(用tenovofir),2,500名MSM伴侶降低44%(用Truvada)。但用藥順從性是降低新感染的關鍵。至於未感染者要預防投藥多久?她說PrEP 應適合當作一段時間的預防措施,例如當HIV一陽一陰的夫妻想要懷孕時的幾個月;畢竟使用保險套與降低危險行為才是更經濟有效的方式。
與會者也熱烈討論nPEP在台灣可再有更多提供點,對於與可能陽性者性交、保險套破裂等危險行為後,與其6個月焦慮等待抗體試驗結果,nPEP幫助降低感染風險也能舒緩焦慮。台灣目前用過nPEP大多為25歲以上,可能因年輕人負擔不起2.5萬元藥費。有人建議政府設置一補助款能讓從未用過nPEP、未參加過group sex party、無使用毒品等不良記錄的年輕人能先申請緊急使用nPEP,也藉此對其衛教諮詢追蹤。nPEP一人次花2.5萬元,如果能成功阻斷感染,則能省下年輕人將來ART每年30萬元至少必須用30年;依已知性病門診或MSM人群中HIV感染率約2-7%,先不考慮危險行為增加與重覆nPEP者的比率,粗估讓高風險者用nPEP會比感染後再治療節省下7倍到25倍的花費。多位專家表示預防應採複合式措施,單用nPEP或PrEP只能幫助少數個人降低感染風險,若沒有行為諮詢或衛教追蹤等,可能讓高風險者自認有保護後盾而放任其行為,間接導致危險行為增加。讓需要者緊急時能作補救措施,應該對降低HIV疫情稍有幫助。文獻中已提供nPEP多年的地區危險性行為並未明顯增加,但重覆nPEP的有12%-25%。巴西或荷蘭的MSM追蹤調查發現,用過nPEP者比起未用過的,之後HIV的發生率較高,尤其是最近的年份。暗示著使用者本身就較常作高危險性行為,且讓人擔心近年風險意識是否逐漸彈性疲乏呢?
HIV Epidemiology in Taiwan (II)
義大醫院感染科林錫勳主任介紹一抗HIV-1新創藥物 Ibalizumab (TMB-355),屬於病毒侵入抑制劑(entry inhibitor)。TMB-355可有效地阻止HIV誘發的CD4+T細胞融合,阻斷了HIV入侵細胞的第一步驟,使健康的細胞免於HIV的感染。在第一與二線ART藥物都已產生抗藥性的HIV患者使用,該藥有很高的安全性與優越地降低HIV量的效果,已經通過美國二期(phase 2)臨床試驗。從作為PrEP或PEP的角度來看,可利用TMB-355對CD4的專一特異性結合能力,將細胞表面上幾乎所有的CD4包覆,使HIV幾近無法侵入細胞,而保護人體不受HIV感染。每月只要施打一次即可達抗病毒作用,免去藥物順從性不佳的困擾,並且沒有其他ART對肝腎或骨密度會產生不良副作用的問題。如果試驗成功,相對於離成功仍遙遙無期的愛滋病疫苗,不啻為另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