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2 期
健康知識 耳聾與聽力喪失 Deafness and hearing loss 概要 超過5%的全球人口,也就是3.6億人(3.28億成人與3,200萬兒童)患有殘疾性聽力喪失(disabling hearing loss)
經由遺傳、母體感染德國麻疹(maternal rubella)或分娩併發症、某些傳染疾病(如腦膜炎)、慢性耳部感染、使用具耳毒性的藥物(ototoxic drugs)、暴露於過量噪音,以及老化的影響,皆可能造成聽力喪失
所有聽力喪失的病例有半數是可透過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來避免的
聽力喪失者可從助聽器、聽覺輔具、人工耳蝸植入術,以及從字幕、手語訓練、教育與社會的支持獲得幫助
目前助聽器的產量還達不到全球需求的10%
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協助多國發展制定初期耳部與聽力保健計畫,並將其納入各國的基層醫療照護體系 「殘疾性聽力喪失」是指優耳(即聽力閾值平均值較佳(數值較小)的那耳)聽力喪失一定的程度,成人為喪失超過40分貝,兒童為喪失超過30分貝;而這些人多數居住於中、低所得國家。全球65歲以上人口約有1/3患有殘疾性聽力喪失,且此年齡組的殘疾性聽力喪失盛行率在南亞、亞太和撒哈啦沙漠以南的非洲為最高。
聽力喪失與耳聾
聽力不能夠像正常聽力者(雙耳聽力閾值為25分貝或更好)一樣好的人就是患有聽力喪失。聽力喪失又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或深度(profound),影響單耳或雙耳,導致在聽對話的內容或響亮的聲音有困難。「耳背/重聽(hard of hearing)」是指患有輕度到重度的聽力喪失,這類患者通常以口語表達,並可藉由助聽器、字幕和聽覺輔具獲得幫助;聽力喪失更嚴重者可以植入人工耳蝸。「耳聾(deaf)」者大多為深度聽力喪失,包含只有一點點的聽力或完全聽不見;耳聾者常用手語溝通表達。
聽力喪失與耳聾的病因
造成聽力喪失與耳聾的病因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
先天性原因
先天性的病因導致患者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喪失聽力,遺傳和非遺傳因素或於妊娠和分娩過程中的某些併發症所導致而成,包括:母體感染德國麻疹、梅毒或某些其他感染;
新生兒出生時體重過低;
新生兒窒息(birth asphyxia;指的是出生過程中新生兒缺氧的現象);
於妊娠期不當使用具耳毒性的藥物(例如aminoglycosides、細胞毒性藥物(cytotoxic drugs)、抗瘧疾藥物和利尿劑);
新生兒時期有嚴重性黃疸,這可能會損傷新生兒的聽覺神經。 後天性原因
後天性的病因導致在任何年齡發生聽力喪失。傳染病,如腦膜炎、麻疹和腮腺炎,可以導致聽力喪失,主要發生在童年,但長大後也會發生;
慢性耳部感染,一般伴隨有耳朵分泌物流出,可導致聽力喪失。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會導致嚴重威脅生命的併發症,如腦膿腫或腦膜炎;
液體聚積於耳內(中耳炎(otitis media))可導致聽力喪失;
於任何年齡時期使用具耳毒性的藥物,例如一些抗生素與抗瘧疾藥物,皆可能損傷內耳;
頭部或耳部受傷可造成聽力喪失;
過量的噪音,包括置身於會製造噪音的工作場所、暴露於大聲的音樂或其他響亮的噪音(例如槍聲、爆炸聲),都會傷害聽力;
感覺細胞(sensory cells)退化造成的聽力喪失與年齡有關(老年性聽障(presbycusis);
任何年齡因耳垢或異物堵塞耳道皆會導致聽力喪失,此類的聽力喪失通常為輕度且能夠輕易矯正。 而對於孩童,慢性中耳炎是造成聽力喪失最主要的原因。
聽力喪失的影響
功能影響
聽力喪失主要的影響之一為與人溝通的能力;孩童耳聾常會出現口語發展遲緩的問題。聽力喪失與耳部疾病(如中耳炎)會對孩童在學習表現上造成相當負面的影響,但如果給予聽力喪失者溝通表達的機會,他們就能夠與他人同等參與。溝通表達可透過口語、文字或手語。
社交與情緒影響
在只能使用有限的服務及難以與人溝通的情況下,會對日常生活造成重大的影響,使人感到寂寞、孤立和挫折,特別是聽力喪失的老年族群。如果先天性耳聾者於孩童時期沒能有機會學習手語的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在社會互動中被排除在外。
經濟影響
在發展中國家,聽力喪失與耳聾的孩童很少能獲得學校教育。聽力喪失的成人也有很高的失業率;即使有工作,在職場上與一般員工相比,有很高比例的聽障者從事較低階的工作。為增進聽障者能獲得教育和職業康復服務的機會與管道,應提升大眾意識,尤其是雇主,助於降低聽力喪失成人的失業率。聽力喪失除了影響個人經濟外,還會對社區和國家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上有重大影響。
預防
有一半的聽力喪失病例可透過初級預防避免,一些簡單的預防方法如下:孩童接種疫苗以預防幼年疾病,如麻疹、腦膜炎、德國麻疹和腮腺炎;
青春期少女和育齡婦女於懷孕前接種德國麻疹疫苗;
孕婦篩檢及治療梅毒和其他感染症;
增進產前與周產期(perinatal)照護,包括提升安全分娩;
避免使用具耳毒性的藥物,除非由合格醫師開立處方並監測使用;
對於具有高危險因子(如家族有耳聾病史、出生時體重過低、新生兒窒息、黃疸或腦膜炎)的嬰兒應評估早期聽力,且於必要時及時地診斷與適當地治療或處置;
藉由促進瞭解、使用個人保護配備,以及制定與實施適用的法規以減低暴露巨大噪音。 因中耳炎引起的聽力喪失可透過健康耳部與聽力保健措施預防,且可經由早期發現並妥善地採取適當的治療或手術。
發現與處置
有相當大比例的聽力喪失者可從早期發現和介入以及適當的處置獲得幫助。早期發現和介入是縮小影響聽力喪失對孩童發展與學習表現的最重要因素,聽力喪失的嬰幼兒透過嬰兒聽力篩檢項目可以早期發現與處置,能改善孩童語言與學習表現結果;另應提供耳聾孩童與其家人一起學習手語的機會。此外,在學前、在校及在職的耳部疾病與聽力喪失篩檢,也可以有效地達到早期發現與處置。
聽力喪失者可透過使用聽力裝置(例如助聽器、聽覺輔具、人工耳蝸植入術)以及從語言治療、聽覺復健(aural rehabilitation)和其他相關服務改善;然而,當前的助聽器產量卻達不到全球需求的10%。在發展中國家,需配戴助聽器而能配戴者不到1/40。在許多低所得國家和地區,欠缺助聽器維修保養服務和不足的助聽器電池也都是使用助聽器的障礙。因此,生產適用、人人都買得起的助聽器以及提供便利的後續服務將會使全球許多人受益。
聽力喪失者可透過學習讀唇語、利用書寫或印刷文字以及手語來溝通;手語教學、電視字幕和手語解說皆有助於聽力喪失孩童方便獲得信息。官方確認的國家通用手語和增加手語翻譯員,是改善便利使用手語服務的重要行動,而人權立法和其他的保障也可以幫助聽力喪失者能更融入社會。
WHO的防制
WHO協助會員國發展初期耳部與聽力保健計畫,並將其納入各國的基層醫療照護體系之中。WHO的工作包含有:鼓勵和指導會員國發展與實施初期耳部與聽力保健計畫;
對醫療照護人員在初期耳部與聽力保健上的訓練提供技術性資源和指導;
制定和宣傳關於避免聽力喪失主要可預防性病因的指引;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提供價格實惠的助聽器和服務;
提高對聽力喪失的程度、原因和影響之認知,以及把握預防、發現和處置之時機;
收集耳聾和聽力喪失的資料以說明問題的規模和影響;
促進殘疾人士融入社會(包括聽力喪失與耳聾者),例如透過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康復網絡與計畫方案。 原文閱讀可逕至 WHO網頁 。
參考資料:
陳士一、陳弘聖、賴正軒、鄧若珍:成人聽力喪失之評估與老年性聽障。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012; 27(10):370-378。《文:編輯中心劉盈秀編譯;圖:編輯中心趙孝茜繪製》
Copyright (C)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