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3 期

院務紀事
本院杜鴻運博士榮獲「防疫績優個人獎」
Dr. Horng-Yunn Dou receives award from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衛生福利部為鼓勵對防疫業務之研究、策劃、推行具有重大貢獻者,或執行傳染病防治工作有績效之人員及相關團體,特辦理年度防疫績優獎勵事宜,公開表揚有功人員及團體,以激勵防疫人員工作士氣,並鼓勵各界積極協助推動傳染病防治。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杜鴻運副研究員獲頒「防疫績優個人獎」殊榮,本院與有榮焉。

杜博士為台灣地區結核病感染研究的資深專家,1999年即專注於結核病研究,2005年加入本院疫苗研發中心(現為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肺結核病流行病學研究及重組卡介苗(rBCG)疫苗之研發,已有多項重要研究成果產出,對結核病之感染防治及本院之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及貢獻。具體成果簡述如下:
  1. 開發出新的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系統,快速鑑定不同型別之結核菌,為新的分子生物學鑑定工具
    不同的結核菌株與族群的遷移演化有關,其中北京株(Beijing strain)因具有快速的傳播能力,且常與結核病的大爆發有關,因此備受全球關注。杜博士與蘇益仁所長的研究指出,台北地區出現的結核桿菌北京株大多屬於現代型北京株,推測經過時間的演化,現代型北京株已經變成區域性的疾病;因此,台灣地區北京株演化的調查,對於瞭解病菌為何具有高度致病性,以及如何適應台灣地區的宿主條件都有很大的幫助。杜博士研究團隊與本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分子基因所)蔡世峰博士開發出新的VNTR系統,能快速鑑定不同型別之結核菌,為新的分子生物學鑑定工具,可鑑定出涵蓋台灣地區90%左右的結核菌型別(美國專利申請中)。
  2. 發現台灣不同族群結核病基因型分布與傳遞途徑,提供BCG/TB疫苗研發契機
    杜博士與分子基因所合作,進行台灣不同族群的結核菌株研究,分析包含漢人、榮民及原住民等不同族群的基因型(genotype)。研究發現原住民主要為荷蘭株及古代型北京株,而漢人則以現代型北京株為主,不同族群間結核菌株的感染傳遞方式、毒性與抗藥性可能因遺傳及環境因素而不同。
  3. 北京株也具有較高的抗藥性,造成治療上之困擾。此研究結果提供政府訂定防治結核病疫苗政策之重要資訊
    研究發現一般民眾結核菌基因型別集中在幾個特定的屬於北京株結核菌,其中2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感染現代型北京株者占了85.3%,顯示目前使用的BCG疫苗施打可能無法有效保護毒性較強的現代型北京株的問題。不同基因型的結核菌之治療成效及復發亦有所差異,由於北京型結核菌在台灣已久並造成新進傳播,此型結核菌對台灣民眾的影響不容忽視。此項調查結果反應BCG施打效力降低的問題及BCG的改良為防治結核病重要議題。
  4. 研發重組BCG,作為青少年之加強(booster)劑量,補足卡介苗保護力
    杜博士研究團隊研發出結合表現肺結核專一抗原及IL-12的基因重組卡介苗(recombinant BCG),可補足人體對BCG反應不足與BCG沒有結核菌特異抗原的缺點。此項技術美國專利審查中,為此疫苗後續商品化之基礎,未來將進行現行BCG對台灣地區流行結核菌株的保護動物功效評估動物實驗,並將申請重組卡介苗之新藥研發(IND)。
杜博士的研究主要任務除進行監測與臨床研究及基礎研究外,亦提供資料與專業知識,協助國家重要政策制定,深入瞭解本土醫療問題進行研究與防治,以增進台灣民眾的健康福址。今榮獲表揚,實至名歸。
《文/圖:編輯中心整理;資料來源: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