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6 期

人事動態
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齊嘉鈺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升等為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Dr. Chia-Yu Chi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Vaccinology has been promoted to Associate Investigator and Attending Physician


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齊嘉鈺主治醫師自2013年10月起升等為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齊醫師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於成大醫院小兒部完成專科醫師訓練後,2005年加入本院臨床研究組(現為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擔任主治醫師,2008年獲聘為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齊醫師為小兒感染科醫師,主要研究重點為探討感染症相關疾病的臨床表現及致病機制,內容包括腸病毒及流感病毒之監測及流行病學研究,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毒性因子分析。有鑑於國際間往來交通頻繁,東南亞所流行之感染症疾病對於台灣的威脅與日俱增,齊醫師於2006年參與了本院與疾病管制署、成大醫院及越南胡志明市第一兒童醫院共同設立的「感染症研究實驗室」計畫。透過臨床經驗的交流以及實驗技術的合作,進一步提升越南方面的治療水準,同時亦有助於台灣制訂正確的熱帶疾病感染治療準則。齊醫師並利用此平台,主導「Milrinone用於治療腸病毒重症兒童的臨床試驗」。該試驗已順利完成,並確認此藥物可降低第3B期患者死亡率,有助於未來制訂正確的腸病毒感染重症治療準則之參考。另外,由於越南胡志明市第一兒童醫院長久以來皆苦於缺乏良好的硬體設備和有經驗的醫檢人員,以致對於病毒鑑定上,困難重重。因此,齊醫師及成大醫院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特別協助該院成立病毒診斷及培養實驗室。歷經3年的籌劃、人員訓練、技術轉移、儀器購買、空間規劃以及實際運作,該病毒實驗室已順利完成設立。目前,該院的醫檢人員已經能夠獨力完成病毒的分離及鑑定工作,提供臨床醫師在疾病判斷上相當大的幫助。

此外,齊醫師實驗室分析南台灣地區2000-2005年間腸病毒感染的個案時發現並分離出1.5%小兒麻痺病毒,排除合併其他感染原的病例後,再分析208例小兒麻痺病毒感染病例,顯示24.5%的個案有下呼吸道感染,16.8%胃腸道感染,10.6%上呼吸道感染。雖然沒有神經性疾病病例,卻有3個案例死於心肌炎。這些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PV)病毒株有將近一半來自呼吸道檢體,而非如一般OPV自糞便中分離,是過去文獻中所未知的。此結果可提供疾病管制署評估以沙克疫苗(IPV)取代口服沙賓疫苗之政策。

在流感病毒監測方面,在2009年新型H1N1流感病毒全球大流行的威脅下,齊醫師很快地與成大醫院劉清泉醫師合作,取得寶貴的臨床檢體,並與王貞仁合聘研究員及張仲明特聘研究員共同完成台灣第一篇有關國人不同年齡層,中和性抗體效價的研究。結果顯示,將近六成80歲以上的老年人,血清中具交叉保護力的中和抗體效價相當的高。其中,90歲以上的高齡長者,體內累積抗體效價的幾何平均數(GMT)是所有年齡層人口中最高的。相對的,年齡分布在9歲到49歲的族群,其血清中則完全偵測不到有效的抗體效價可以對抗新型流感病毒。因此,此年齡層可推測為此波新型流感病毒大流行最「易感」的族群。對照台灣管制署的統計資料,25歲到49歲的青壯年因感染H1N1新型流感病毒而需要住院所占的比例為最高,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確實低於其他年齡層。此結果有助於監控病毒演化並適時提高防疫準備,有效控制疫情。同時,研究結果除了發表在國際期刊外,並受到WHO流感研究小組的重視,將此數據列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齊醫師的學術研究從臨床上著手,在社區性抗甲氧苯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CA-MRSA)感染皮膚及軟組織研究主題中,除了臨床病人和檢體的觀察外,亦進一步建立細胞及動物感染模式。在病理現象研究中發現,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PVL)為造成皮膚角質細胞壞死及發炎反應的重要因素。當帶有此毒性因子的CA-MRSA感染角質細胞後,會透過破壞核內體(endosome)而提早釋出到細胞質中,進一步開始大量複製並引發後續細胞凋亡以及大範圍發炎反應等效應。此結果已發表在感染症領域深具權威性之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研究團隊將持續釐清此菌株毒性因子與致病機轉之間的關係,並將找出專一且有效的制菌方式,使臨床醫師不再受制於日趨嚴重的抗藥性威脅。

齊醫師擔任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期間於國際知名期刊共發表18篇期刊論文,其中11篇為第一作者。
《文/圖:編輯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