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3 期

學術交流
第7屆亞太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紀實
Report on the 7th Asian-Pacific Organization for Cell Biology


第7屆亞太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The 7th Asian-Pacific Organization for Cell Biology, APOCB)於2月24至27日假新加坡Biopolis舉行。一共約有370人報名(第6屆約有250人報名),其中約有220位為新加坡當地的研究者,台灣參與人數是在中國大陸、印度、日本、菲律賓、紐西蘭、澳大利亞、韓國等國中最多的,主辦單位特別感謝台灣踴躍地參與及支持。

此次會議有4場專題演講(plenary Sessions),議題包括:Cell Biology of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Cell Biology of Diseases、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及II。本院龔行健院長在Cell Biology of Diseases之講題為「Metabolism and Cancer Therapeutics: Targeting Arginine Addition of Cancers」與清華大學江安世講座教授在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I之講題為「Toward Connectomics: Making Sense of the Fly Brain」,均有精彩的演說。另有21場分7個時段同時舉行的演講,議題為:Cell biology of viral infections、Animal stem cell biology、Cancer cell biology、Parasite cell biology、Autophagy and cell death、organelle biology、Cytoskeleton and cell cycle、Membrane trafficking、Omics、Bacterial pathogenesis、Cell signaling、Cell biology education、Growth and polarity、Bioimaging-Electron microscopy、Evolutionary cell biology、Neurobiology、Bioimaging-Light microscopy、Microbial social behavior、Fungal pathogenesis、Cell biology of metabolism及Plant 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其中,本院王陸海副院長在Cell signaling主題中之講題為「Identification of miRNA-491-5p and GIT1 as the modulators and biomarkers for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中央研究院陳瑞華特聘研究員在Cancer cell biology主題中之講題為「USP11 regulates PML stability to control Notch-induced malignancy in brain tumors」;中央研究院章為皓副研究員在Bioimaging-Electron microscopy主題中之講題為「Visualization of the tiny part in a large macromolecular complex by cryo-EM imaging」。

除了口頭報告外,另有3場壁報,而且在會議第1天也同時舉行3場Pre-meeting workshops(Bioinformatics、Scientific writing, papers and grants、Ethics in science)。筆者參加了Omar Harb教授的這場Bioinformatics,瞭解這一系列資料庫能提供的服務,收穫良多。尤其是最後討論時,Harb教授提起有專門為黴菌設立的Fungidb資料庫,台灣黴菌研究專家應該可以好好利用這現成免費的資料庫,尋找重要且有趣的資訊。此外,在會議期間的中午時段,也有3場Workshops(包括2場的電子顯微鏡及1場光學顯微鏡)。

筆者因是中華民國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秘書長,報名參加了APOCB會議。筆者專注於致病性黴菌研究多年,APOCB在此屆第一次將黴菌致病機制列入會議主題,讓筆者感到特別興奮。在此感謝籌備單位,提醒大家黴菌感染是需要多花一些心思的議題。很高興有機會在此屆會議的Fungal pathogenesis主題中報告「Novel Functions in Pathogenesis of Efflux Genes, CDR1 and CDR2, in an Azole-Resistant Clinical Candida albicans Isolate」,分享本研究團隊發現藥物幫浦除了在白色念珠菌產生抗藥性有關,還在黴菌致病性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同一個主題中,新加坡學者Yue Wang之精彩演講為「A role for bacterial-fungal interaction in Candida albicans infection」。他的一位研究生花了8年時間不屈不撓地奮鬥,鑑定出血清中誘發白色念珠菌由酵母菌型轉換為較具侵入性能力的菌絲型之重要因子,這是在這研究領域眾人一直很想知道的答案。湊巧這個因子在細菌死亡後也會被釋放出來,因此他提出一個理論:人體在接受抗細菌抗生素時,不但減少黴菌在寄主競爭養分的競爭者,同時因細菌釋放誘發白色念珠菌由酵母菌型轉換為菌絲型的因子,這雙重作用,導致臨床上有些黴菌感染接著細菌感染而來。

除了與自己專業相關之外的其他主題演講也很精彩。例如來自Stanford University的Suzanne Pfeffer教授在Membrane trafficking主題中之講題為「How vesicles find their targets at the Golgi」,Pfeffer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非常清楚地介紹複雜的過程,不愧為大師。另外一個來自紐西蘭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Colin Green教授,在Cell Biology of Diseases主題中之講題為「Gap junction hemichannel mediated vascular leak i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cancer」,他舉出自己的研究結果如何拯救病人視力的相關案例。這真是基礎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成果,個人相信這是現代轉譯醫學研究的最佳典範之一。

每4年舉辦1次亞太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將在2018年邁入30週年。第8屆將在印度海得拉巴(Hyderabad)舉行。中華民國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王陸海理事長在APOCB前任副理事長張仲明教授推薦下,順利接任APOCB副理事長乙職,希望屆時中華民國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學會亦能如今年一樣獲得科技部的贊助組團參加,使國內學者有更多機會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並與其他專家進行學術交流。

在科學的洗禮外,任職於新加坡的台灣同胞劉益成與鄧力文教授與主辦者之一的何穎欣教授熱情邀請大家在「大上海」餐廳一同歡樂,讓我們在新加坡有個愉悅與溫馨的「台灣之夜」。
《文: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羅秀容研究員;圖:鄧力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