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8 期

人事動態
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楊采菱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Dr. Tsai-Ling Yang Lauderdale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Vaccinology has been promoted to Investigator


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簡稱感疫所)楊采菱博士自2014年4月起升等為專任研究員。

楊博士為日本順天堂大學Medical Science博士,於1999年加入本院臨床研究組(2011年改制為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擔任高級研究助理,分別於2001年及2006年升等為助研究員及副研究員。楊博士負責「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Taiwan Surveilla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SAR)」,此計畫主要目的為定期監測國內不同細菌對各種抗生素感受性的變化,並偵測新興或正在浮現的抗藥菌。第一期(TSAR I)自1998年開始,每期期程為2年,至今已完成8期監測(1998至2012年)。楊博士研究團隊每期從分布在台灣北中南東4個地區的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收集具臨床重要性之細菌,於本院微生物諮詢實驗室執行抗敏性測試,長期有系統地依照監測結果提出政策建言。楊博士在防疫之研究、策劃、推行上貢獻良多,並於2008年榮獲衛生署「97年度防疫績優獎」肯定。

台灣細菌抗藥菌的嚴重性與國內最常用的抗生素使用量是並行的,一些細菌對第一線非管制抗生素的抗藥性比率高達80-90%,但自中央健康保險局於2001年實施限制使用抗生素治療門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政策以後,門診病人抗生素的使用總量降低了約20%,上呼吸道感染之門診病人抗生素使用量更明顯降低了約50%之多。TSAR研究顯示,一些細菌對第一線抗生素的抗藥性趨緩或下降,如:A型溶血鏈球菌對紅黴素的抗藥性,從1998-2000年的53%,在2002-2004年下降至15%及2006-2010年的11%(p < 0.01)。楊博士研究團隊因此進行抗紅黴素A型鏈球菌的流行病學和抗藥機制及相關因子之研究,除發現不同基因型與抗藥性及不同檢體有關連,亦指出來自呼吸道的菌群為抗紅黴素獨立相關因子。此研究提供政府抗生素使用管制政策正面影響的依據。

但近年來多重抗藥細菌逐年上升,尤其是對後線抗生素抗藥性的革蘭氏陰性菌。TSAR資料顯示,對carbapenem具抗藥性的鮑氏不動桿菌(carba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簡稱CRAB),2002年前低於5%,在2004年增加至16%後持續上升,到2010年已至59%(p < 0.001),CRAB通常也對其它抗生素具抗藥性,為廣泛抗藥性(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簡稱XDR),楊博士與感疫所郭書辰醫師合作,進一步分析TSAR資料,發現XDRAB的菌也從2002年的低於2%,增加至2010年的41%,多變相分析則顯示,年齡、檢體種類及區域皆跟XDRAB盛行率有顯著關連,此報告增加對國內XDRAB菌相關因子之了解,作為管控策略制定之參考。

另一多多重抗藥細菌是抗甲氧苯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簡稱MRSA),MRSA的抗藥性來自位於一個移動基因片段稱為SCCmec上的mecA基因。台灣最常見的社區型MRSA屬於一個跟其他國家不同的特殊基因型(sequence type 59及帶有SCCmec V型,簡稱ST59:SCCmecV)。楊博士與感疫所陳逢叡博士合作,調查過去幾期TSAR金黃色葡萄球菌株,發現即使是使用新的抗藥測試方法仍有5%至12%的帶mecA基因的菌會被誤判為非MRSA,此誤判可導致感控及用藥不足而增加其擴散,本研究提供一個此ST59 MRSA菌種能成功在台灣擴散的可能原因,提高對此誤判潛在之警覺,可進而降低國內MRSA之擴散。

楊博士亦與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合作,發現一從克雷白氏菌分離出的多重抗藥性質體(pK245),同時帶有超廣效乙內醯胺(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與恩菎類抗生素抗藥性(quinolone-resistance)基因,及一系列其他抗生素的抗藥基因,這是首次在台灣被發現帶有恩菎類藥物抗性基因之質體。此發現有助於瞭解革蘭氏陰性細菌抗藥機制的研究。

楊博士擔任副研究員期間於國際知名期刊共發表44篇期刊論文,兩篇專書章節。
《文:編輯中心整理;圖:楊采菱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