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5 期

學術交流
出國會議報告-第16屆歐洲復健醫學研討會
Conference outline – The 16th European Congress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本院院外研究計畫「中風後單一與合併復健手法之機轉與長期療效探究」之計畫主持人-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吳菁宜副教授-獲本院「計畫主持人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補助」,參加於2008年6月3日至6日在比利時布魯日(Brugge, Belgium)舉辦的The 16th European Congress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第16屆歐洲復健醫學研討會)。此次會議共邀請150位演講者演講、286篇口頭論文報告、493篇壁報論文參展。投稿者包括復健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復健相關醫療人員,來自世界各地,並不侷限於歐洲國家,因此堪稱世界性學術研討會。此會議由比利時皇家復健醫學會及歐洲復健醫學會主辦,美國、法國、義大利復健醫學會共同籌組部分場次。會議主題由細胞分子生物到社會醫療、社區照護等議題,議題涵蓋範圍廣泛,並對歐洲、美洲之復健醫學走向與趨勢作深度的交流。

筆者於此次會議中,口頭報告「分散式侷限誘發療法與雙側上肢訓練相對療效」,以運動學分析動作控制改善的模式與程度,另外,與研究團隊共同發表「腦性麻痺兒童口部動作控制與動作損傷之相關性」。

心得
此次會議強調復健照護品質以及復健後功能與社會參與度的改善, 6月6日有2個場次特別報告現今歐洲被認證具有良好照護品質設計之各醫院治療方案,方案內容對患者發病時間不同、受傷嚴重度不同採用不同的系列評估與治療計畫,以及DC時的評估。另一個重要主題是實證醫學報告,許多論文側重於不同治療方式的療效,在與會者討論時,也熱烈討論現今治療方式的採用,不再是參考架構完善的治療手法,如Bobath approach,相反的,大家所需要的是經過研究數據證實有效用的治療方式,其中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上肢訓練方式便是侷限誘發療法。另外,任務導向訓練亦是大家所重視的訓練方式,此方式可引導病患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另一個印象深刻以及屢次被提及的治療方式是鏡像訓練,藉由觀察鏡中健側邊的動作型態,誘發患側手的腦部重組與動作恢復。

此外,另一個倍受重視的損傷治療是關於筋攣(spasticity)的治療,其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打石膏或副木的治療、關節伸展、侷限誘發療法等,其療效仍無定論。但筋攣所引起的後續動作障礙,仍是目前復健人員所需面臨處理的棘手問題。在眾多議題中,神經性損傷的議題最被大家所探研,共有數個場次同時討論不同神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評估、治療等問題。而歐洲與美國復健醫學的趨勢,雖然共同強調復健後功能的恢復與回歸社區的可能性與生活品質的探討,但美國復健醫學的訓練包括對肌電圖等各種生物醫學儀器的使用,但在歐洲卻沒有這樣的治療方案,訓練的差異可能也造就了美歐在探討復健議題(或神經復健)時不同的研究方式與走向。

建議
我國近年來人口老化,中風治療、中風引發的筋攣問題等是值得注意的議題,而這次的研討會中引介的許多神經復健的新觀念與發展趨勢,可應用在本土中風病人的評估治療,因此對職能治療師的研究發展、臨床技巧有提升與引導的功用,希望貴院能持續支持研究人員參與此類學術活動。
《文/圖: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吳菁宜副教授;計劃編號:NHRI-EX97-9742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