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4 期

學術交流
德國杜賽道夫大學(Heinrich-Heine-Universität Düsseldorf)參訪演講會議紀要
A visit to Heinrich-Heine-Universität Düsseldorf


筆者於7月11日至16日應德國杜塞道夫市(Düsseldorf)之Heinrich-Heine-Universität(杜塞道夫大學,簡稱杜大)藥理系之邀請前往參訪並演講;杜塞道夫大學藥理系在德國是首屈一指的系所,由Professor Karsten Schrör多年來所建立,以前列腺素及血管生物與栓塞為主軸的研究學系,筆者有機會與多位年輕學者交流,共享他們的研究結果。筆者曾在多國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一般與年輕學者的談話,大多談些研究結果及生活,並沒有實際看詳細實驗的資料,因而較可以在不同方面交換意見。此次參訪,則是到每個年輕學者的辦公室,討論他們的研究。他們都像在進行正式研究報告一樣,展示大量簡報檔,圖表密密麻麻,要聚精會神才能跟上進度。幸而有此類經驗,是以能從容不迫地參與是會,雖有點時差,仍可瞭解他們介紹的內容,能有理性且具體的討論並給予建設性的建議,雙方皆獲益。但對我而言,此種交流方式感覺較為乏味,且缺乏學術上一般的交換,連續聽了5、6個報告後,感覺非常吃力。對此大學最深刻的印象是,該校的年輕學者有很好的研究水準,所發表之論文都相當有影響力,最重要的是,其研究都相當有創新性。

第2天,受邀與杜塞道夫大學的校長Professor Michael Piper正式會談;Piper校長為醫學生理學家,剛上任1年,是由德國另一個大學經由遴選而來。我們主要討論德台學術交流,他表達杜大很希望能與國衛院有實質上的合作,筆者建議重心置於心血管醫學及科學,但並不侷限於傳統的心臟血管研究,並應包含現代影像應用及基因體之方法。此次會談討論進行得很順利,合作的可能性很大。杜大表示要正式討論後,才能作決定,若有機會進行實際合作,對雙方機構都會有收穫。

與校長及醫學院副院長會面後,Professor Schrör親自陪同筆者到科隆(Köln)進行德國文化參訪行程。我們去參觀了Roman-Germanic Museum,看過這個博物館才瞭解科隆之歷史。在公元1、2世紀,科隆是羅馬大帝國的城市(那時,德國的萊茵河東岸都是羅馬帝國的領土),整個科隆古城地下都是考古的寶藏。這個博物館展示的便是多年來在建築中經常發現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古蹟及文物,館藏的玻璃用具及藝術品均相當有特色。此博物館旁邊便是世界著名的科隆大教堂,這個大教堂因為是主教駐在地,所以稱為Dom;這個教堂規模很大且歷史悠久,在12世紀便開始建造,中間歷經幾個世紀因為缺乏經費而停工,到了18世紀才全部完成。二次世界大戰時,整個科隆市區都被聯軍轟炸的面目全非,但科隆大教堂只受到小傷害,主要是因為管理教堂的人很機警,在獲知聯軍要來轟炸的消息時,便趕緊將所有大窗戶的鑲嵌玻璃都取下,因而在轟炸時,爆炸的壓力得以釋放,不致傷害到建築物本體。

杜塞道夫大學所在地的Düsseldorf是較新的城市。科隆在羅馬帝國時代已是個大都會,那時的Düsseldorf還是個小村莊(德文的“dorf”一字可譯為英文之“village”)。此城市也是沿著萊茵河而建,但是建在「錯的一邊」(這是科隆人對杜塞道夫人開的玩笑之一)--它建在西岸,因而沒有被羅馬帝國統治過,是一個很典型的德國都市,外觀純樸可愛。它也有一個充滿人群與活力的古城(Altstadt),以市政府(Rathouse)為主,周邊有許多供遊客娛樂、遊憩之餐廳、咖啡廳等。這次參訪收穫頗大,更為瞭解德國大學之體系及運作,對於德國文化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文:本院伍焜玉院長;圖:杜塞道夫大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