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9 期

會議報導
FIHS會議系列報導(二)- 科學在糧食與健康安全上的角色
The Role of the Sciences in Food & Health Security(Part 2 of FIHS)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組(群健所衛政組)於今年8月2日至5日舉辦「亞太地區糧食、食品與健康安全國際研討會(Food in Health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FIHS)」,公開演講的部分除了8月2日在台北福華文教會館的場次之外,8月4日亦於本院竹南院區邀請美國費城(Philadelphia)Drexel University的Dr. Dov Jaron進行演講,講題為「The Role of the Sciences in Food & Health Security」,以下為其演講之內容摘要。

Dr. Jaron以城市環境(urban environment)為例,說明此類環境健康福利的系統性分析趨勢。他表示以城市環境為重點的原因是:(1)目前全世界有超過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世界各地的發展仍以城市模式快速地進行,規模與人口密度都逐漸增加中;(2)城市(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城市)所面臨的衛生議題挑戰性較高;(3)城市居民面對多種疾病的健康風險模式不斷變動;(4)在財富逐漸累積之後,對健康福祉的認知不斷改變;(5)城市所衍生的問題較複雜;(6)國際上針對城市環境已提出的科學分析方法較新穎。

目前國際上針對城市環境已提出的科學分析方法,特別強調(1)以多重及跨領域的角度切入主題;(2)結合多種科學專業共同投入;(3)特別重視各種因子的交互作用;(4)提供能夠改善健康福祉的行動指引(guidelines)。為此,Dr. Jaron特別介紹目前已有的國際科學研究聯盟組織「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圖一,請另參考ICSU網站),並指出ICSU近年來也逐漸重視健康(health)議題與其他科學的相關性,並將health納入許多議題的策略考量。未來ICSU將繼續推動2項與人類健康相關的重要計畫:「Science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SHWB)」與「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Health」。Dr. Jaron演講中特別介紹第一項計畫(SHWB)的發展過程,他表示這個計畫從2002年在巴西里約市(Rio)開始啟動,便積極促成生物相關聯盟之間的交流,而本院群健所衛政組的Mark L. Wahlqvist研究員即是發起人之一。SHWB計畫每年都有特定的活動,以維持一定的進展,最近的活動是2008年在維也納(Vienna)進行研習會(workshop)。SHWB計畫希望透過這樣的科學研究網絡,提昇人類健康與福祉,促進自然、社會、行為與工程科學領域的交流,協助勾劃未來研究與政策制訂的願景。

Dr. Jaron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對health的定義主要是指達到身體、精神與社會的完全安寧(well-being)狀態,健康指標(health indicators)也以疾病、體弱及死亡的情形為考量因子。安寧是一種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QOL)的整體表現,而生活品質可以從四個面向加以評估,亦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經濟狀況及環境品質。他在演講中特別著墨身體健康面向中有關營養(nutrition)以及社會經濟面向中有關糧食(food)安全議題上的科學研究方式。

Dr. Jaron指出目前全世界城市環境在糧食及健康安全議題上遇到許多問題,糧食安全上的問題包括:(1)社會及經濟不平等造成營養差異(例如窮人多半吃較多便宜的加工食物而較少新鮮食物);(2)糧食短缺造成營養不良疾病;(3)過度飲食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牙科疾病。Dr. Jaron引用美國眾議院2007年的報告資料「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指出從1996到2006年全球飢餓人口約成長8%,2006年全球有8.5億人口(8.24億在開發中國家)長期處於飢餓狀態,這些狀況大多源自各種衝突事件、貧窮或天然災害,全球能源農業發展也對糧食的穩定供給造成威脅。Dr. Jaron並以WHO在2003年發表的歐洲資料「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The Solid Facts」,說明營養均衡程度(例如蔬果供應量)與相關疾病(例如冠狀心臟病)死亡人數的關連性(圖二)。


然而糧食產品的分配並不是唯一影響糧食安全的因子可以提昇糧食安全的方法還包括促進農業發展、活絡經濟、支援教育系統、水資源管理、衛生計畫、以及技術更新等。技術更新的部分,Dr. Jaron舉了幾個以低成本即可協助開發中國家解決問題的創新發明,例如可運用腳踏車輪軸運轉的輾穀機,不需額外電力即可運作,既環保又可立即解決問題。

健康安全上的問題包括:(1)人口密集但基礎建設卻破敗不堪;(2)空氣污染較嚴重;(3)傳染病較容易散佈;(4)較多暴力犯罪事件;(5)生活壓力較大;(6)社會疏離感較重;(7)體能活動較少,易產生體重過重的現象。城市的窮人還可能遭遇:(1)居家與衛生狀況不良;(2)缺乏自來水;(3)營養不良;(4)過度擁擠與室內污染;(5)藥物濫用與暴力;(6)社會支援不足;(7)無法參與政策制訂;(8)較難運用健康照護系統,而產生更大的健康不平等。這些問題都必須分別從個人層次、家戶層次、社區層次及全球層次加以處理。

為了從多重角度並整體性地瞭解城市居民健康福祉的變動狀況,協助解決問題,Dr. Jaron表示國際間已經開始採用系統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式進行相關研究。系統分析方法的內容包括:(1)以數學模型評估影響複雜系統的關鍵因子;(2)描繪各項因子的發展過程、關係及其對最終結果的影響;(3)定義受多重因子影響的變項間及發展過程的交互作用;(4)彙整現存及新的資料與資訊,歸納出新見解,並確認目前知識尚未研究的議題;(5)透過科學工具輔助讓資料不足時也能進行某種程度的分析及預測;(6)所採用的預測方法能夠被驗證並透過之後的試驗進行修正;(7)複雜的系統之下還可能分為許多階層式(hierarchical)或多重等級(multiscale)的次系統,各個次系統還可分別建立其數學模型,以利將各次系統串連起來勾劃出整體的系統。

Dr. Jaron提到,在進行系統分析時,先要考量該系統可能是屬於何種形式(線性或多重等級),如果是多重等級的系統,還要考慮等級間的各種交互作用,這些交互作用可能是個體、家庭、鄰里、城市、國家或全球性的等級。他舉了幾種主要的分析模型,包括(1)統計性模型(statistic models):這些模型都要根據已知的身體、文化、經濟、行為學或醫學變項資料,並針對某個主題加以建立;(2)決策性模型(deterministic models):為了某些目的運用特定資料所建立的預測模型;(3)探索性模型(heuristic models):運用逐步獲得的經驗及標準的變項組合所建立的模型預測結果。此外,還可依據實際情形,採用其他模式進行推測,例如變動性模式(dynamic modeling)、主軸性模式(agent based modeling)、網絡性模式(network-based modeling)以及馬爾可夫模式(Markov modeling)。

Dr. Jaron最後將與城市生活與健康福祉相關的主要因子勾畫出來(圖三),供讀者參考。他表示,ICSU聯盟的目標是希望串連聯盟中各種專業組織的能量與資源,將提昇糧食與健康安全所需的科學與工程學上的知識整合起來,找出問題的癥結,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

《文/圖:Dr. Dov Jaron;編輯中心吳萃慧整理;審校:群健所郭耿南代理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