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2 期

會議報導
國內三研究機構舉辦98年度研發成果聯合發表會(一)
NHRI, Academia Sinica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ld joint research progress conference(Part I)


為促成國內研究單位研發成果之技術移轉及產學合作,推動我國生技醫療、製藥、光學、材料、電機電子、資訊等相關產業升級之目標,國內3個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大學)之技術推廣部門於2009年9月16日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會議廳,共同舉辦聯合研發成果發表會,與會者包括媒體、廠商與研究同業,對技術後續應用推廣與產品化進行研討,會中還安排多家生物醫藥、材料、電機電子、資訊等相關廠商展示其最新產品與概念,提供產業界與學研界交流的平台。

此次發表會之涵蓋領域包括生命科學組及數理科學組,分別在2個會場舉辦,4.5小時的發表會時間內兩組共發表49項研究成果(生命科學組25項,數理科學組24項)。研究人員針對其領域近期研發成果中已具有技術移轉價值或產品發展潛力之技術進行說明,會場外並設置討論區,提供與會各界與研究人員進行一對一討論,媒合研發合作機會。

生命科學組會場由本院技轉及育成中心負責主持,會議開場時,中研院王惠鈞副院長、中研院公共事務組梁啟銘主任、本院技轉及育成中心謝興邦主任進行的引言,簡要精闢地說明研發能量對生技產業的重要性。王副院長提到研究成果的論文發表固然重要,對於成果中有應用潛力者也應好好保護,轉移至產業界或其他應用上,機構應在制度及資源面上予以適當鼓勵與協助。謝興邦主任表示,一位生技公司的總裁曾經提到評量一個國家的生技能量,可從其國家所生產或授權的醫藥及器材能夠在美國FDA上市的數量作為指標。目前韓國本土藥廠自行研發新藥上市已達14項產品,其中1項更獲得美國食品暨藥品管理局(FDA)在美許可上市。相較於韓國的新藥研發,台灣生技醫藥產業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此外,謝主任也表示現在對於智慧財產之產出是以此專利是否能夠技轉來評估其價值,否則花很多錢取得專利卻無法技轉,最後卻成為研發成本的浪費。梁啟銘主任表示,這樣的會議是生技產業發展的第一步,成為學術研究單位與產業界的橋樑,讓研發成果能夠透過技轉與廠商合作,藉由科技移轉鼓勵研發創新,最後將技術商品化並且上市;這些努力最終是要追求三贏:也就是研究人員、廠商以及國家都能夠獲利。

三個機構研究人員在生命科學組會場所發表之成果內容主要針對抗癌藥物、蛋白質藥物生產純化方法、奈米生醫材料、疫苗研發與製備技術、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疾病預測系統等。本院共發表14項研發成果,以下為相關成果之摘要。

一、抗癌藥物
1. 新穎北極光激酶抗癌抑制劑(生技藥研組謝興邦、徐祖安研究員)
- 近年來小分子標靶藥物,成功運用在癌症治療上。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生技藥研組)謝興邦研究員與徐祖安研究員共同領導的抗癌標靶團隊,歷經2年多研發,特別針對北極光激酶為抗癌分子靶點進行藥物篩選(BPR1KAAA多靶點激酶抑制劑),目前已合成900個不同衍生物,其中有超過30個衍生物之抑制北極光激酶活性比目前臨床二期藥物MK-0457來的更有效。目前已申請多項美國、世界及中華民國專利。


2. 新穎上皮生長因子受器激酶抗癌抑制劑(生技藥研組徐祖安、謝興邦研究員)
- 新穎上皮生長因子受器激酶(EGFR kinase)抗癌抑制劑(BPR1QAAA)為具競爭力的抗癌標靶候選藥物,可有效抑制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細胞生長,促使癌細胞死亡,也能抑制例如艾瑞莎抗癌藥物產生抗藥性的癌細胞生長,對於治療已有抗藥性的病患有很大潛力。

3. 吲哚啉磺胺化合物(北醫藥學所劉景平副教授;癌研所張俊彥所長;生技藥研組謝興邦研究員)
- 此小分子化合物(Indoline-sulfonamides compounds)由本院癌症研究所、生技藥研組與台北醫學大學所共同研發,可與藥物可接受之載體形成藥物組合物,抑制癌細胞中微小管之聚合,明顯有效抑制癌細胞之有絲分裂。其體外細胞株試驗目前證實可抑制人類肺癌、鼻咽癌、腎癌、肝癌、腦癌、胃癌、結腸癌、口腔癌及具抗藥性癌細胞之生長,所衍生之許多化合物的活性不輸給目前大藥廠正進行人體試驗之ABT-751化合物。

4. 抗癌、抗發炎、抗冠狀病毒之藥物(生技藥研組李秀珠副研究員)
- 生技藥研組李博士研究團隊利用模擬細胞急性發炎的高速篩選平台,篩選出一系列具有很強抗發炎活性的生物鹼小分子化合物(phenanthorindolizidine alkaloids、benzothiazolium compounds等),可以抑制一氧化氮(NO)在發炎細胞中的產生,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II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環氧化酶-2(COX-II)的蛋白質表現,也可以活化PPARγ受體的活性,其中部分還具有抗癌、抗關節炎、抗周邊動脈血管粥狀硬化及抗冠狀病毒之作用,相關技術已申請美國、歐盟與中華民國專利。

二、奈米生醫材料
1. 中孔洞奈米矽球用於口服藥物之傳遞系統(奈米中心李佳洪博士、楊重熙主任;醫工組羅履維副研究員;台大化學系牟中原教授)
- 此奈米矽球載藥系統由本院奈米醫學研究中心(奈米中心)、醫學工程研究組(醫工組)與台灣大學化學系共同研發,此奈米矽球載藥系統藉由酸鹼值的改變來調控藥物的釋放,使藥物在胃酸條件下被保護在矽球孔洞中,至腸道的鹼性環境下再進行持續性釋放。此奈米矽球具備龐大內表面積,可附載多種不同藥物,具可調式孔洞大小,容易官能基化,因此可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率;在完成藥物釋放後也能完全排出體外,對人體並無傷害,可應用於腸胃道疾病及結腸惡性腫瘤的治療。目前進行台灣及美國專利申請中。

2. 氣懸奈米粒子產生與即時量測系統:奈米安全與吸入型奈米藥物評估應用(奈米中心楊重熙主任、陳仁焜博士;北醫醫學所麥富德助理教授、劉佩嘉;清大化學系凌永健教授;中興化學系李豐穎副教授)
- 此全國第一套「奈米粒子暴露腔系統(nano-particle exposure chamber system,NECS)」由本院奈米中心、台北醫學大學生化學科、清華大學化學系及中興大學化學系之研究人員共同研發,整合奈米氣膠生成(nano-aerosol generation)、數值模擬、奈米粒子偵測分析、自動控制與環保除污等技術,可客制化用於:(1)操作奈米物質的安全裝置;(2)氣懸奈米微粒的粒徑與濃度測量;(3)奈米藥物(例如吸入型藥物)的功能性評估;(4)奈米物質的生物安全性評估。

《文:編輯中心吳萃慧整理;圖:技轉及育成中心;審校:技轉及育成中心謝興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