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1 期

會議報導
第四屆亞洲自體免疫大會會議報告
Report on the 4th Asian Congress on Autoimmunity


第四屆亞洲自體免疫大會於2009年9月11至13日在新加坡舉行,約有來自42個國家的350人參與這次大會。筆者的研究將利用自體免疫小鼠模式,希望藉由此次會議來充實自體免疫研究方面的知識。

由於大部分的與會者為醫師,所以會議中有較多的臨床研究與報告,內容涵蓋自體免疫相關的診斷、病理學、機制、流行病學、免疫調節、環境因素、族群、自發性抗原(autoantigen)、免疫反應、治療、調節性T細胞(Treg)、感染與遺傳因素、以及細胞激素(cytokine)調節等。在此分享幾篇研究成果,摘要於下。

TLR2 signaling improves immune regulation to prevent type 1 diabetes
Matthias von Herrath, Diabetes Center, La Jolla Institute, La Jolla, CA, USA
講者最近發現一些病毒感染會誘發調節性T細胞的增生,進而對第一型糖尿病小鼠的自體免疫產生保護作用,而類鐸受體第二型(Toll like receptor-2,TLR2)被認為與此現象有關。他們先在第一型糖尿病小鼠中活化TLR2,得到類似的保護作用,並發現耐受性樹突細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分化,進而促進調節性T細胞的增生;當此活化TLR2的第一型糖尿病小鼠感染淋巴球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CMV)後,便產生保護作用,但如果缺乏TLR2就失去此種作用。受LCMV感染之樹突細胞在活體外亦能促進調節性T細胞的增生,進而分泌TGF-β來抑制第一型糖尿病。這種機制是新的發現,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多了一種發展方向。

Dendritic cells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hak Lau, Division of Med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Dundee, Dundee, UK
樹突細胞是特化的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在免疫反應中扮演主要的調節角色。因此,在全身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中,樹突細胞功能的改變而導致對自發性抗原耐受性(tolerance)遺失的機制已被廣泛地研究。最近在小鼠模式中,將帶有自體抗原DNA片段之自戕細胞(apoptotic cell)給予樹突細胞,會誘發自體反應T細胞(self reactive T-cell)增生,進而造成自體免疫的反應。而在全身性紅斑狼瘡病患中,漿細胞系樹突細胞(plasmacytoid DC,pDC)產生大量之干擾素(IFN-α),是造成自體免疫的主要原因。但最近的臨床報告與此理論並不盡相同,故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來印證。

Exogenous or endogenous IFN-γinduces differentiation of monocytes into 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 resulting in FOXP3+ regulatory T cell promotion
Assia Eljaafari, Immunology, Rheumatology, Immunogenomics, Hopital Edouard Herriot, Pav P, France
許多研究已發現迦瑪干擾素(IFN-γ)會抑制單核球細胞(monocyte),分化成樹突細胞,而在此報告中講者則利用迦瑪補體素來促進耐受性樹突細胞的生成。將單核球細胞培養於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第四介白素(IL-4)以及迦瑪干擾素中,再以腫瘤壞死因子(TNF-α)誘導而生成耐受性樹突細胞,不論在活體外或活體內皆如此。這些耐受性樹突細胞會表現langerin蛋白與CD12表面分子,最重要的是會促進調節性T細胞的增生。這些研究不但可應用於活體外製造調節性T細胞,亦可直接在活體內誘發,來治療自體免疫疾病。

Nucleosome-induced neurtophil activation occurs independently of toll-like receptor 9 and endosomal acidifica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
Patrice Decker,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University of Tuebingen, Institute for Cell Biology, Tuebingen, Germany
細胞核體(nucleosome)是在全身性紅斑狼瘡中主要的自發性抗原之一,因為DNA是其成分之一,所以TLR9可能參與細胞核體活化先天免疫反應(innate immunity)。為了證明此理論,此研究者把人類與小鼠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分離出來,加入細胞核體或是TLR的活化物,再加入各種不同的抑制劑,然後測量其分泌的細胞激素。結果發現:細胞核體以及TLR的活化物皆會活化嗜中性白血球,使其產生IL-6、IL-8、以及TNF-α等,而細胞核體的活化作用並不受多胜體抗生素polymyxin B、氯奎寧(chloroquine)、氯化銨(ammonium chloride)或TLR9抑制劑影響,可見其不是經由內毒素(endotoxin)、酸化作用(acidification)或是TLR9去活化嗜中性白血球;由野生型(wild type)及TLR9基因剔除小鼠所分離出的嗜中性白血球對細胞核體的活化作用亦無差別,更清楚顯示此種活化作用不需要TLR9參與,所以TLR9在全身性紅斑狼瘡中的角色還需進一步釐清。

IL-17 is required for early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in the nod mouse
Norio Abiru,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Uni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Nagasaki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Nagasaki, Japan
已知IL-17的產生與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有關,例如實驗性自體免疫的腦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與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但是IL-17在第一型糖尿病致病過程中的角色則尚未被報告。此研究者製造出IL-17基因剔除之自發性糖尿病模式(non-obese diabetes,NOD)小鼠,然後與單純的NOD小鼠比較,發現早期的自發性胰島素抗體以及胰島發炎現象(insulitis)在IL-17基因剔除之NOD小鼠中較少,但誘發糖尿病後則無上述症狀減輕的跡象。因此,講者認為IL-17在第一型糖尿病的致病過程中並不重要,但在早期疾病建立的過程中還是有參與。

Prophylactic effect and mechanistic study of cytopiloyne, a plant polyacetylene, on type 1 diabetes in non-obese diabetic mice
Wen-Chin Y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R.O.C.
咸豐草已被發現具有治療糖尿病的效果,但其有效成分與作用機制並不清楚。中研院農業生物技術中心楊文欽博士從咸豐草中萃取出一種多炔類化合物(polyacetylenic glucoside)cytopiloyne(CP)成分,它會抑制輔助性T細胞Th1之分化,並促進Th2細胞分化,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降低第一型糖尿病小鼠的病徵。此結果不但將中草藥的研究科學化,也將此有效成分實際應用於疾病的治療中。

筆者在參加此次會議後收穫良多,對於接下來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啟示。筆者將運用實驗室建置的一些自體免疫疾病小鼠模式,在基礎科學研究中探討自體免疫的成因與免疫調節,亦將以治療自體免疫為目標,篩選與開發新型藥物,尤其將針對中草藥中有效成分的利用,提昇攸關民眾健康的本土科學研究。
《文/圖:免疫醫學研究中心朱清良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