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6 期

健康知識
2010年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
2010 World TB Day slogan: On the move against tuberculosis


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World TB Day),透過這個行動日,世界衛生組織(WHO)鼓勵全球將結核病防疫行動串連起來,提高結核病全球流行狀況的可見度與世人警覺性,集結全球力量消弭這種流行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球結核病患盛行人數約有960-1330萬人,在2008年就有890-990萬名結核病新發生個案,然而獲得通報者僅約570萬人,同年則有155-232萬人死於結核病。為定期公布全球結核病防治狀況,WHO從1997年起,每年出版一本「全球結核病防治報告(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2009年版共有2冊,第一冊在2009年3月出刊,為正式版,第二冊在同年12月出版,是簡短更新版,是為了補注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出刊2010年版期間18個月的資訊落差。

世界結核病日是由一個名為「終止結核夥伴聯盟(The Stop TB Partnership」的國際網絡組織成立的,2010年的活動口號為「積極行動.對抗結核–用創新加速行動(On the Move Against Tuberculosis: Innovate to accelerate actions)」。主辦單位在世界結核病日的官方網頁上開闢個案分享專區,鼓勵全球民眾上網登錄結核病防治相關新聞、創新發明者的故事、撰文者照片及公告文章內容,鼓勵並肯定全球發現創新方法對抗結核病的個人,作為其他人的榜樣,為各種結核病防治途徑(如下)提供創新方法。

• 發展新診斷方法、藥物或疫苗的研究
• 增加結核病照護效力與效率的實務研究(operational research)
• 協助民眾獲得結核病診斷及治療的新途徑
• 發展對抗結核病的行動者新伙伴關係
• 將結核病照護融入衛生體系的新進展
• 社區成員支援受結核病影響民眾的新途徑
• 提升結核病警覺性的創新方法

目前已獲得聯盟肯定的個人包括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副教授Anne Lenaerts女士、越南胡志明市結核病與肺部疾病專科醫院(Pham Ngoc Thach Hospital for Tuberculosis (TB) and Lung Disease)結核病參考資料實驗室及微生物學部門主任Nguyen Thi Ngoc Lan女士、及肯亞Nyanza省疫苗研究田野試驗協調官Patience Oduor女士等。

「終止結核夥伴聯盟」是在1998年成立的(當時名為The Stop TB Initiative),其成員包括國際性組織、聯盟成員國、公或私部門資助者、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以及願意共同協助達成目標的個人。聯盟的主要任務是釐清消弭結核病的公共衛生問題,最終目標則是協助使結核病銷聲匿跡。該聯盟於2001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特區所舉辦的第一屆聯盟伙伴論壇「First Stop TB Partners' Forum」中啟動「全球結核病防治計畫(The Global Plan To Stop TB)」之伙伴關係聯合行動框架;2004年3月在印度新德里(New Delhi)舉辦的第二屆論壇簽訂「新德里誓約(New Delhi Pledge)」,為達到第一階段「全球結核病防治計畫」2005年終期目標,再次請各聯盟國給予具行政效力的承諾,同時也為第二階段的「2006-2015年全球結核病防治計畫(The Global Plan To Stop TB (2006-2015) )」規劃伙伴行動指引框架,協助達成聯合國2015年底預計完成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2010年正處於「The Global Plan To Stop TB (2006-2015)」計畫期程的中途點,該聯盟提醒聯盟成員,從2010年起必須將過去的行動規模擴大,持續尋求新的且具有創意的結核病防治方法,來阻止結核病的流行,以達到2015年預定完成的目標(全球結核病患盛行率與死亡人數降至1990年程度的50%),並期望在2050年將全球結核病年度新發生率(incidence)降至每百萬人口僅有1人。

我國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為與國際接軌,從2006年開始配合WHO推薦的「2006-2015年全球結核病防治計畫」,在國內同步推動「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今年已邁入第4年,預計在2015年底之前逐步將國內結核病發生率由2006年的每10萬人口66.7人下降至每10萬人口34人。這項計畫總經費達170億元,結合公衛、醫療、檢驗三大網絡,以發現病人(Find TB)與治療病人(Cure TB)為主要策略,積極促進國際合作與研究發展,促進結核病資訊及檢驗技術交流,發動民間組織及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結核病防治,建構多重抗結核照護體系,至今已有卓著成效。

台灣每年約新增16,000名結核病患,其中有2、3百位多重抗藥性個案,2006至2007年初還成為法定傳染病死亡者死因之首;然而,其防治工作卻受到外勞引進、國際往來頻繁、病程潛伏期長、病人發現及管理不易、多重抗藥性、愛滋病併發結核病例數急遽增加等因素影響,尤其是面對超級抗藥性結核菌株具有幾近無法治療的威脅,防治單位面臨高度挑戰。2006年起政府開始編列公務預算在全國各縣市衛生機關徵召關懷員人力,直接監督病患規則服藥(都治關懷,亦稱DOTS),還有民間團體如中華民國防癆協會、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義捐之個人等也積極資助及參與相關行動,改善結核病患醫療服務及品質,治療成功率在2008年已提升至75.1%。

針對結核病預防工作,政府長期積極進行嬰幼兒及學齡兒童進行結核病疫苗注射與注射後監測工作;進行接觸者檢查及偏遠地區結核病X光巡迴篩檢,及早發現潛伏結核感染者,並針對12歲以下的潛伏個案提供免費治療;在機場落實「傳染性肺結核病患應延遲搭機行程」之飛航管制及處理措施等。

透過各項防治行動,截至2009年2月,結核病發生率已下降15%,且盛行率已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結核病達到控制的標準。疾病管制局接著將朝三大方向繼續加強防治工作:(1)擴大DOTS辦理對象、(2)加強個案發現、(3)提升實驗室檢驗量能,尤其是擴大分生診斷範圍,期望儘速達到十年減半的目標。

在結核病治療與篩檢之創新研究方面,我國疾病管制局在2008年5月整合國內5個多重抗藥結核病患醫療專業照護團隊,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主導的國際結核病治療研究計畫(Preserving Effective Tuberculosis Treatment Study, PETTS),積極進行結核病菌株特異性研究及創新治療與篩檢方法的研發。在分子診斷方法的研發方面,過去疾病管制局利用分子流行病學提出山地鄉結核病家族傳染、社區傳染模式與危險因子分析,發現當地家族傳染的傳染強度高於社區傳染,感患者年齡較輕且有抽菸喝酒等危險因子。

本院感染症研究組與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合作,特別針對台灣地區不同族群的結核菌株,研究其分子流行病學與基因型別及其傳播特性。研究結果發現,一般族群及榮民結核病患者主要之結核菌株為現代型Beijing strain(北京株),分別占52%及72%,具有較高的抗藥性,容易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原住民的主要菌株則為原始型Haarlem strain(荷蘭株),占47%。該研究顯示,運用不同菌株所佔的比例、結核菌演化和致病基因的運作機轉,可以更精準地掌握傳播的來源、途徑與方式,這些結果將有助於臺灣結核病的防治。有關其他結核病預防、篩檢與治療等議題的發展狀況,在本院電子報第152、187、193及245期有持續且深入的探討。
《文:編輯中心吳萃慧編譯;圖及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我國疾病管制局及本院相關網站;審校:感染症研究組杜鴻運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