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7 期

會議報導
醫療器材生技發展未來(一)
Local experts speak on futur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devices and biotechnology (Part 1 of 2)


本院技術移轉室與育成中心於2009年12月15日在本院竹南院區舉辦「醫療器材生技發展未來」生技育成講座,邀請五鼎生技公司沈燕士董事長與衛生署藥政處高級研究員黃小文博士前來演講,分別分享產業界與行政單位的觀點。沈燕士董事長的演講包括目前醫療器材(以下又稱醫材)產業發展的國際概況、台灣產業界進行醫療產業發展的契機、以及未來醫材的國際發展趨勢。黃小文博士則以「我國醫療器材管理之前瞻」為題,說明台灣發展醫材產業過程中政府管理法規與策略的演變與未來發展。

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現況與契機
沈燕士董事長是我國生技產業的先驅者,1997年回國創立五鼎生技公司,從事專業生物科技研發、製造及行銷,對於醫材生技發展的過去與未來都有全方位的瞭解與見地。沈董事長在演講中談到台灣目前製造或參與的醫材生技產品主要以醫療儀器與材料為主,包括分析用的診斷儀器、治療儀器、以及物理治療儀器(表一),但產業規模及國內市場比起其他先進國家小很多。目前我國相關產品在歐美的銷售比例(約97%)遠大於國內(3%),未來如果能夠透過全球認證協合機制,通過全球認可的認證規範,大大減少逐國認證的龐大成本,國產醫材在全球市場就更具競爭力,市場規模也能大大提升。


沈董事長表示,國家鼓勵產業發展需要有系統性的政策佈局,才能獲得實質的效果。2007-2008年國外的醫材發展非常迅速,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印度等國家在醫材產業都有很快速地發展,這些國家也同時對其內銷市場採取保護措施,保護其本國產品在國內銷售的價格與國外進口產品者相似。台灣的產品不遜於國外產品,但是由於國人對本國產品信心不足,又因政府特殊的政策考量,使同樣經過國際認證的國產藥品及醫材產品在內銷市場被要求以低於國外產品的價格銷售,甚至低於國內為國外廠商製造再輸入台灣的產品,除了阻礙國內廠商開發國內市場的誘因之外,也間接影響上游的研發動力。

沈董事長指出,面對醫療生技業的國際競爭,政府應投注更多的心力作策略性經營,生技專利、新藥及醫材審查流程應更快速更有效率,扶植一種產業時也要能同時建立上中下游及橫向產業的連結,進行產業策略聯盟,降低產業發展的成本。沈董事長以李家同教授對半導體產業的觀察心得為例,半導體工廠投資1000億元,其中900億是對外購置機器,說明了國內如果沒有扶植精密機械製造能力,產業的許多成本支出將會持續讓國外廠商賺走,造成整體成本偏高,使產業獲利率無法提升,導致國內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下降。這樣的發展模式將使我們的高科技產業永遠受制於外國技術,不但成本缺乏彈性調整空間,相關產業的發展也不會健全。

沈董事長提到21世紀最重要的議題圍繞在醫療、能源與糧食領域,凡是與這三個領域有關的產業都值得仔細地研究規劃加以投資。從現在至2011年底全球醫材市場約有3000億美元,比起8000億美元的全球藥品市場(小分子藥物約占700億美元),仍是大有可為的一個生技領域。對於台灣醫材生技的未來發展項目,沈董事長建議除了目前發展的項目外,還可投入研發製造的項目包括(1)生醫材料:例如人工關節、心臟支架、人工瓣膜、人工腎臟(血液透析器)、顯影劑、微脂體、植牙材料及其可溶性填充物;(2)監測儀器:例如加護病房或居家照護的床邊監測系統、遠距監測系統;(3)診斷儀器:例如超音波、內視鏡、內視鏡膠囊、核酸探測系統(nucleic acid probing)。沈董事長還提醒,中國在醫材的發展突飛猛進,過去幾年已成為全球80%心臟支架的供應者,其他醫材上的發展也直接威脅歐美先進國家的市場,不容小覷。
《文:編輯中心吳萃慧整理;資料來源/圖:生技育成講座演講內容;審校:沈燕士董事長、黃小文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