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8 期

會議報導
流行病學資料於健康風險評估之應用
US expert speaks on how to make epidemiological data more useful for health risk assessment


本院於2010年2月24日邀請美國環保署國際環境評估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Environment Assessment)資深研究員陳昭文博士來院演講,與同仁分享並討論善用流行病學資料,發揮健康風險評估的效益。

在進行健康風險評估時,最困難的其中一項為決定危害暴露之人體最低可接受限度。因為必須兼顧且平衡保護人體健康與經濟衝擊,是以政府法規單位與受管轄的團體致力於此議題許久,藉由豐富且具動態本質的流行病學資料,可以瞭解許多危害物質暴露對疾病發生的影響。近年來先進的基因科技與新興的毒理基因研究提升了風險預測的可信賴度,創新的方法為解決此棘手的問題帶來了希望。

環境法規目的在於減少健康危害,因此,施行法規的同時即減低人體對毒性化合物的暴露。危害降低的時間因化合物不同與暴露減少的程度不同,可能在開始減少暴露之時即減少危害,也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才發生。美國環保署科學顧問委員會於2001年時提出降低致癌物質暴露的好處應該包括往後每年的癌症病患也逐漸減少,而危害降低的速度端視「中止遲滯期(cessation lag)」而定。陳博士首先介紹潛伏期(latency period)、中止遲滯期與延續性影響等幾個與健康危害相關的重要關鍵詞:「潛伏期」指的是自第一次暴露於危害物時至健康危害發生的時間;「中止遲滯期」為美國環保署科學顧問委員會所創造的新詞彙,指的是在暴露中止或降低後而危害風險達到平穩的程度所需的時間;「延續性影響」則是暴露後所遺留的危害。

大多數的流行病學資料包含非常豐富且具有意義的訊息,例如因不同年齡有不同暴露模式的動態本質及隨之發生的疾病,研究人員可以藉由流行病學資料所具有的動態本質,從瞭解中止遲滯期與延續性影響,試圖分析疾病形成的過程。陳博士利用美國癌症學會癌症預防研究二(American Cancer Society’s Cancer Prevention Study II, CPS-II)的龐大資料,分析抽菸與肺癌的關係,並介紹延續性影響(lingering effect)的概念,例如輻射相關的健康影響,直至50年後的今天,研究人員仍可觀察到暴露原子彈爆發後的生存者因輻射而引起之健康效應。CPS II為自1982年開始的世代研究,涵蓋美國50州超過120萬人的資料,完成了多類化學物質之暴露問卷,並與全國死亡資料庫連結,進行後續追蹤。



分析結果顯示,菸齡較短的已戒菸者之延續性影響比菸齡較長者少,由上表可以明顯地看出菸齡加長時其延續性影響增加地非常明顯,而「年齡」這個變項並沒有使危害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何時開始抽菸並不會對延續性影響造成差異。老年人之所以有較高的疾病發生率,極可能是老年人比年輕人易受環境暴露影響而發生細胞改變,亦即總體的環境因素遠大於抽菸。延續性影響會隨著菸齡的增加而明顯地增加,而許多環境因素也可能因抽菸而誘發相同的基因損傷;換言之,某個人會對某項暴露特別敏感而有較長的延續性影響,可能是因為他(她)已經有其他暴露因子的影響,使得該項暴露發生時誘發類似的基因損傷。

由於各種環境因素與誘發基因損傷可能同時存在,是以在嘗試找出某項暴露的「閾值(threshold)」時,也應該該思考是否每項暴露皆存在閾值。陳博士利用其他資料庫分析劑量反應關係,初步分析結果同樣顯示暴露時間所帶來的重要效應。生物性的劑量反應關係模式可以有效地驗證假說並判定最敏感的生物標記,是以,結合動態性的流行病學資料與生物標記的技術可為健康風險評估提供新的研究面向。
《文:美國環保署陳昭文博士演講/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編輯中心攝於演講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