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8 期

健康知識
體罰會使孩童變得更不易管教
Spanking can make children more aggressive later


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其他國家,家長該如何管教小孩,體罰或不體罰,都是非常重要且常見的議題。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及熱帶醫療學院(Tulane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Tropical Medicine)助理教授Catherine Taylor在1998至2005年間,針對3歲孩童被體罰與這些孩童隨後是否衍生不易管教之行為的關聯性,進行研究調查。以Taylor為首的研究論文刊登於今年5月Pediatrics(2010 May; 125(5):e1057-65)期刊上。

分別來自於美國20個大城市的2,461位母親共同參與此研究計畫(the Fragile Families and Child Well-being Study)。此項研究首先檢驗出許多會影響母親情緒及行為的問題,如憂鬱症、藥物及酒精的濫用、母親自身承受的壓力程度(來自於伴侶)和懷孕時期是否曾有墮胎的念頭等,因這每一個問題,本來就各自會影響孩童日後的行為。在檢視並控制上述多項因素後,研究發現最後的一項「摑打(spanking)」正是導致孩童暴力行為的一個嚴重的因素。

研究團隊逐一訪查參與的母親們在過去一個月內是否有摑打她們的3歲小孩和摑打的次數,以及關於小孩在行為上表現出不易管教及具侵略性的程度等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有一半參與的母親(45.6%)表示於過去一個月內並無摑打小孩,有27.9%的母親表示有摑打小孩1至2次,然而有26.5%的母親表示有摑打小孩3次以上。調查發現當孩子5歲時,從3歲起挨打次數越多的會比從沒有被挨打過的孩子較容易表現出違抗的行為,變得任性、予取予求、容易感到挫敗、發脾氣、爭辯或叫喊、破壞東西、鬥毆及欺負其他人和小動物等。造成上述的研究結果,原因可能是父母的摑打方式造就了一個壞的行為循環。體罰是對孩子逐漸灌輸了恐懼而不是瞭解。就算孩童在挨打之後不再耍脾氣,並不能表示他們已經知道為什麼一開始不能這麼任性或調皮。更重要的是,「摑打」樹立了一個壞榜樣,讓孩子認為攻擊性的行為是他們父母解決問題的方法。

儘管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家長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要摑打小孩,也認為重複的使用這種懲罰方式會變得更沒有效用,且當孩子長大後,管教上也會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在美國大多數的家長們還是贊成使用體罰來懲戒小孩。上述的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只是輕微的體罰形式,例如摑打,都會增加孩童具有攻擊行為的風險。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使用「暫停(time-outs)」來代替摑打,例如在一個特定的期間內,拒絕與孩子有任何正面或負面的互動。這些安靜片刻迫使孩子們鎮定下來並好好思考他們情緒的反應,而不是讓情緒反射在行動上。畢竟,懲罰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們明白他們做錯事,更要使他們瞭解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

參考資料:
1. Tulane University News. April 12, 2010
2.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Spanking by Alice Park. TIME. 2010 May 10; p97
3. Pediatrics. 2010 May;125(5):e1057-65. Epub 2010 Apr 12.
《文:編輯中心劉盈秀編譯;圖: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