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4 期

出版資訊
特定食品添加物的評估
WHO publishes Evaluation of Certain Food Additives


第71屆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以下簡稱委員會)於2009年6月假日內瓦召開,此次會議的重點為評估或重新評估一些食品添加物;經過專家評估討論後,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9月出版特定食品添加物評估之技術報告,詳細說明會議相關的結論,包括幾項特定食品添加物之安全評估,以便建議每日容許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s)並提供食品添加物其特性與純度之詳細說明,其目的為供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的諮詢並保障民眾的健康。

委員會主要的任務為詳細說明食品添加物安全性評估的原則、特定食品添加物之毒理學評估、特定食品添加物之檢閱與詳細規範;委員會於1955年9月首次召開會議至今,期間定期召開會議以評估不同的食品添加物或重新評估現有之添加物。由於生物醫學科學的演進與新興科技不斷推陳出新,實有必要定期審視現有添加物之安全性,包括:食品添加物之新製程、新的說明、合成物之生物特性的更新資料、有關現存添加物中雜質之天然或生物特性、與食品添加物的作用方式或特性相關之先進知識、食品添加物攝食的方式或使用方法的改變、改良安全性評估規範等,只要既有添加物符合上述條件之一,委員會則就該添加物重新評估。

此報告包含一般性之食品添加物攝取之毒理學估算與評估原則,在特定食品添加物的部分,包括安全性評估(含說明、毒理學資料、飲食暴露估算、評估)與使用規範之修正;安全性評估之13項特定食品添加物為:醣基轉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s)、肉桂膠(cassia gum)、人工合成甘味料(環己基氨基磺酸,cyclamic acid)及其鹽類、亞鐵磷酸銨(ferrous ammonium phosphate)、松香膠甘油酯(glycerol ester of gum rosin)、妥爾油松香甘油酯(glycerol ester of tall oil rosin)、茄紅素(lycopene,含各種來源與萃取自番茄的茄紅素)、礦物油(低、中黏度)第二類與第三類、阿拉伯樹膠(octenyl succinic acid modified gum arabic)、硫酸氫鈉(sodium hydrogen sulfate)、第一型與第二型的蔗糖酯類低聚物(sucrose oligoesters)。修正詳細說明的10項特定食品添加物為:乳化劑(diacetyltartaric and fatty acid esters of glycerol,二乙酰酒石酸甘油酯和脂肪酸)、防腐劑(ethyl lauroyl arginate,月桂醯精氨酸乙酯 / nisin preparation,乳酸鏈球菌素)、食品製造用劑(glycerol ester of wood rosin,木松香甘油酯)、殺菌劑(nitrous oxide,一氧化二氮)、果膠(pectins)、黏稠劑(starch sodium octenyl succinate,辛烯基丁二酸鈉澱粉)、調味劑(tannic acid,單寧酸)、著色劑(titanium dioxide,二氧化鈦)以及檸檬酸乙酯(triethyl citrate)。

委員會建議接下來應考慮的2項添加物為己烷與酵素,鑑於正己烷毒性的更新資料,應該重新思考己烷的使用規範與毒性,而市售含有正己烷的溶劑也可能並無遵循現行的規範,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議題。有關酵素的議題,委員會決定更新「食品加工過程酵素使用之一般規範與注意事項(General Specific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Enzymes Used in Food Processing)」,增加自微生物(含基因改造微生物)取得之酵素的微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的資訊,並討論酵素的毒物學與其他安全性研究;委員會建議,委員會祕書處應成立工作小組,以利後續進一步討論並更新現行酵素的使用指導方針文件。另外,委員會認為「每日容許攝取量」的計算包括現有的化學、生化、毒理學與其他資料以及飲食總攝取量等,重點應該是食品製作時是否有符合「優良食品製作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以及是否隱藏了劣質品或攙雜假的成份,而導致營養失衡。有關安全評估與使用規範的資料總結於附件2,每項添加物皆記載使用規範(N代表已備有新的使用規範說明、R代表修正現有使用規範說明、T代表暫行規範)、每日容許攝取量與毒理學建議說明;特定物質的進一步的毒物學研究與其他資訊的細節記載於附件3。完整的「特定食品添加物的評估技術報告」請於世界衛生組織網頁下載。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圖:世界衛生組織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