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5 期

學術交流
「工作相關肌肉骨骼疾病預防」(PREMUS)及「工作失能預防」(WDPI)國際研討會後記
NHRI researcher shares on 2010 PREMUS and WDPI


肌肉骨骼疾病是職業疾病中最盛行的一種,歐美國家如此,台灣及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因為勞動與運動一樣,重覆施力和不正確的姿勢即會造成肌肉、肌腱或神經的傷害。但勞工與運動員不同處在於勞工之肌肉骨骼傷害好發於上肢,而運動傷害好發於下肢。

由於肌肉骨骼疾病是最常見的職業病,但過去職業環境醫學多注重化學性、物理性和生物性的危害因子,近10年來才開始對人體工學因子投入研究,因此缺乏量化的資料,導致國內外在職業病的認定基準上缺乏量化的診斷基準,也就是缺乏有關「重覆動作」在頻率、時間間隔及時間持久上的定義,導致職業病鑑定時缺乏一致的共識,造成判定上的困擾。

此外,肌肉骨骼傷害常伴隨著疼痛、疲勞及失能,而罹患肌肉骨骼疾病的勞工,常因自述疼痛而無法復工或復工後容易複發,因此,罹患肌肉骨骼疾病勞工的失能判定、及復健和復工(return to work, RTW)常困擾著職業病醫師、保險公司和雇主,完善的照護系統是減少公司降低產能和社會經濟損失的基本要求,但因為勞工無法復工,即引發許多勞資和勞保之間的爭議。筆者於8月27 日赴法國安格斯(Angers)出席第7屆「工作相關肌肉骨骼疾病預防」及第1屆「工作失能預防」國際研討會,目的即在瞭解目前職業肌肉骨骼疾病研究趨勢及未來方向,繼而規劃本組未來在此肌肉骨骼研究的切入方向。

綜而言之,職業肌肉骨骼疾病的致病因子與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子雷同,因此非工作相關因子和其預防即與心臟病防治類似,但工作相關因子及其量化指標尚待更多研究的投入。各種介入措施和臨床試驗研究顯示,目前尚無一致公認的良好措施來預防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也尚無成功的復健措施來協助罹患肌肉骨骼疾病勞工能早日成功地復工。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影響或決定因素在於心理因素,但鮮有研究加入心理健康介入的探討,因此精神方面的支持與協助,對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的成功復工有決定性的影響。

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的一般危險因子是經由系統性回顧(systemic reviews)而得到結論,一般而言,高BMI、體重過重、抽菸等均為危險因子,因肌肉骨骼系統之致病機轉是供應血管的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進而導致發炎或退化等病變,因而與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是類同的。至於工作因素及其量化危險因子目前則有兩個研究在進行,一個是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補助7個研究單位近3,000人世代的追蹤研究(最長已追踨5年),他們利用問卷(每4個月一次)、神經傳導速度(每6個月一次),並利用錄影帶記錄工作情形以分析「重覆動作」的周期、施力情形和姿勢等。但此次會議中他們僅報告橫斷面的初步結果,未來將陸續有追蹤研究的成果發表。第二個是歐美合作對建築業和屠宰業勞工的世代追蹤研究,針對特殊工作項目進行量化指標的測量,但仍然要由人體工學專家根據錄影帶來計算工作中的動作頻率、施力和姿勢,尚未有自動化的軟體可供快速且準確的測量。

肌肉骨骼疾病在歐洲較受重視,雖然像美國一樣,尚未正式立法(人體工學納入勞工安全衛生法中),但由於保險給付的壓力和雇主產能的維持,對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的預防投入了很多的心血來防治此最常見的職業病。除了職業病醫師外,職能治療師發展很多治療介入的策略,也實際應用臨床試驗的原則進行隨機分派的介入試驗研究,但可惜的是,此次大會中報告的各種介入方法(包括早期介入、身體調理治療、參與性介入研究、多領域介入研究等)均尚未得到預期的良好成功效果,因此在這方面尚有很大的參與空間,以提昇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的防治,且由於各國的保險系統與職業安全衛生法規的不同,其介入的模式也會因地制宜。

加拿大是另外一個重視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的國家,尤其是針對高危險群的醫療保健業和長途駕駛業設立了網頁以宣導肌肉骨骼疾病的防治。醫療保健業是針對護士搬運病人導致下背傷害的預防,而針對聯結車司機則預防各類動作導致的下背和上肢的傷害(見網頁http://washingtonsafepatienthandling.org以及www.keeptruckingsafe.org)。

由於罹患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的勞工很多,其預防介入又缺乏有效的預防方法,只有在發生後儘早進行復健治療,以減少其失能狀態。失能的預防和早日復工則是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的另一課題,但在失能評估時,常常會產生勞資的爭議,即勞工的工作能力(functional capacities)和工作需求(demands)出現落差(gap),也就是說需發展各種不同的工作方法或工具來協助受傷勞工在不影響其健康狀況下達成符合產能的工作需求,這就是人體工學中所謂的「機動邊緣(Margin of Manoneuver)」。在歐洲,尤其是法國,正努力地發展此「機動邊緣」的指標(例如經常休息時間、使用輔助工具、漸近性增加工作時數等)以減少受傷勞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需求的差異,使受傷勞工能儘早復工,降低失能的風險。早日復工有其重要性,但至今尚缺乏有效的策略使其能成功,而在不同肌肉骨骼疾病的復工策略上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且牽涉生理和心理的交互作用。
《文/圖: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劉紹興組主任;編輯中心趙孝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