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1 期

研究發展
本院發現14個基因標記檢測胰臟癌病人手術後存活期及預後
NHRI researcher identifies 14 novel genomic biomarker for effective post-operation survival and prognosis predic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為有效預測胰臟癌病患接受手術後的復發情形及存活期,本院癌症研究所主治醫師蔡坤志研究團隊在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年會上發表創新的14個基因標記,能相當準確預測胰臟癌接受手術治療的預後情形。

胰臟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一,其發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由於胰臟位在腹腔深處而且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大部分胰臟癌在初次被診斷時已經向外侵犯至淋巴、血管或是其他器官。儘管有約20%的早期胰臟癌病人可以接受手術治療,其腫瘤最終仍會復發,而其術後存活期平均不超過2年。臨床試驗顯示術前或術後的化學治療可以有效延長部分病人在手術後的存活期,如何能選擇適合進行這些輔助性治療的病人便成為當務之急。

蔡坤志醫師表示,此一基因指標乃是基於惡性腫瘤其腺體結構分化多寡的特徵,在病理診斷或是預後分期扮演重要的地位。由於腫瘤腺體分化的過程與正常腺體發育或分化的過程類似,其所仰賴或相關的基因轉錄及訊息傳導路徑也有高度重複性,因此能藉此開發出分子診斷工具以便比病理診斷更有效地預測胰臟癌的臨床行為以及病人的預後情形。

蔡坤志醫師研究團隊係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工程與組織再生中心合作,利用嶄新的生物工程及生物資訊技術首次在體外成功模擬胰臟腺體三次元結構分化過程的不同階段。該研究團隊發現,胰臟癌的基因表現型態與分化的胰臟上皮愈類似者其患者手術後的存活期愈長;反之,與未分化的胰臟細胞愈類似的胰臟癌則其手術後存活期愈短。此發現與在病理診斷上胰臟癌組織腺體分化程度多寡與預後相關性的觀察相呼應。

該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數個大型胰臟癌臨床資料庫,藉此成功找出一個包括14個基因標記,藉由其與臨床腫瘤標本中相對應基因表現的相似度可以非常準確地預測病人在手術後的存活期長短。此項嶄新的分子指標不但能提供個人化癌症治療極大的幫助,同時也可輔助胰臟癌治療流程的合理化設計。

除了胰臟癌之外,本院癌症研究所正利用同一觀念及研究模式,探討上皮結構分化在其他種類與腺體分化相關的腫瘤的臨床診斷以及治療上的應用。同時更將相關的指標應用在台灣本土的胰臟癌病患資料庫上,希望能進一步改善目前胰臟癌的治療情形及預後。
《文:蔡坤志醫師、秘書室賴瑨萱;圖:TC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