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6 期

出版資訊
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出版「與慢性病共存:公共衛生行動的呼籲」
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ublishes Living Well with Chronic Illness: A Call for Public Health Action


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日前出版「與慢性病共存:公共衛生行動的呼籲」報告,由IOM的慢性病研究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負責此項研究。近幾十年來,慢性疾病已成為美國人主要關心的健康問題;一般而言,慢性病指的是該疾病不僅發展緩慢、病期長且持續,還會限制患者的活動力、生產力,與生活品質等。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的資料,慢性病占所有死因的70%,將近有4,800萬身心障礙的美國人與慢性病有關。

幾個世紀以來,先進國家在醫學與公共衛生上進步非凡;伴隨著經濟的成長,也使得社會福利計畫的範圍更為廣泛,所呈現的慢性病也有巨大的改變。以往常見的傳染病也因為環境健康與衛生條件的長足進步而得以有效地預防;預防接種以及臨床與社區的介入服務,已大幅控制了過去引起慢性病的因子,例如結核病與小兒痲痺等。醫藥的進步,讓許多慢性精神患者得以藉由藥物獲得有效的治療且不需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藉由改良的治療方法,許多慢性病患者透過矯正手術、新的鎮痛方法、更佳的復健方式、物理與職業治療等,使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況皆能改善。此外,營養膳食管理與居家及社會環境的調整,皆使功能受損的患者能有更佳的生活環境,進而改善健康狀況。

然而,這些環境與醫藥衛生的進步,卻讓同時增加的一些不健康的行為所抵消了,包括減少體能活動、不健康的飲食、肥胖、抽菸等與其他慢性病的危險因子。現今,有超過1/4的美國人都有多重(2個或更多)的慢性病,且其盛行率與慢性病負擔均非常顯著。慢性病已成為公共衛生重大問題,不僅威脅民眾的健康,還影響了社會與經濟福利。以下簡要說明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以及與慢性病共存。

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與慢性疾病共存
為能擇出最佳策略以對慢性病患者提供最具效能的服務,委員會基於單一指導原則,建構了整合性架構,目的為闡述慢性病患者身體的、社會的與心理的負擔,以協助深受影響的個人或群體,不論是慢性病或個人自身目前的健康狀態等,都能「活的好」。所謂「活的好」反映的是最佳的健康狀態,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福利等;活的好的情況,乃由身體的、社會的、與文化的環境,以及慢性病的影響所形成,且影響所及包括個人與其家人、朋友、照護者等。因此,藉由個人與社會雙方的努力,降低失能並改善身體的功能,則能提升生活品質,進而能達到「活的好」的境界。

行動方案的建議
委員會並沒有建議將公共衛生方案專注於具體的疾病,但確認了9個「典範」狀況,這些不同的因子整體而言,都會嚴重地影響國家的健康與經濟;這些狀況是:關節炎、癌症生存者(亦有稱癌症過來人)、慢性疼痛、失智、憂鬱、第2型糖尿病、創傷後失能、精神分裂、視力與聽力受損等。

由於不同社區與族群之慢性病相當不同,委員會建議CDC選擇多樣的疾病,以使得公共衛生行動方案能獲取最大利益,包括因特殊慢性病而損害健康與身體功能的病痛;CDC也要注意避免重複現有的公共衛生業務,將目標置於能有效控制的預防策略以及具前瞻性的主題。對於美國衛生及人類服務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HHS),委員會則提出希望HHS能支持各州發展全面性且以人口為基礎的策略及具體目標、方案、時程表、資源等,以協助州民能有效管理慢性病,包括以社區為基礎,致力於解決慢性病居民之健康與社會所需,並瞭解健康差異性。

委員會亦建議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應擴大監測與緩和計畫,以盡可能地包含所有慢性病。並利用更好的資料以規劃、發展、施行並評估公共衛生政策、計畫等,並瞭解慢性病之社區介入服務計畫成效為何。監測計畫則應盡量涵蓋各種慢性病,例如長期的監測評估,可以瞭解不同危險因子之潛在關係,進而預測疾病的發展狀況以及瞭解單一慢性病增加其他疾病之可能原因。鑑於慢性病對美國造成的經濟負擔,相關單位決定政策時,也可採取一些新的方法,使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活品質更具成本效益;政策施行後,並定期評估成效,以利規劃未來健康保險改革的重點及社區服務的方向。

結語
現今在美國,慢性病負擔的規模不僅龐大且持續增加,對於少數族群、年長者、弱勢族群等皆存在著不公平的現象,最明顯的事實是大部分死亡或失能的慢性病患者是因為現有的服務政策與支援方案相當有限,以致於慢性病患者無法獲得妥善且全面的照護與支持。政府部門的公共衛生單位應有能力推動相關方案,以協助慢性病患者能活的好;藉由公共衛生單位的專業知識,深入瞭解健康問題,發展適當的計畫或政策,並確保這些計畫與政策能確實施行。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編譯;圖:出版品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