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2 期

出版資訊
世界衛生組織出版「太早出生:早產的全球行動方案報告」
WHO publishes Born Too Soon: The Global Action Report on Preterm Birth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出版「太早出生:早產的全球行動方案報告」,此報告為WHO提出實證解決之道以確保家庭中最無助的成員之生存、健康與福祉。報告資料顯示,早產在許多國家是日漸增多的現象,同時也是全球5歲以下兒童僅次於肺炎的死因。

每年約有1,500萬名嬰兒早產,超過全世界新生兒的1/10;而出生1個月的新生兒死亡即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40%。可以說,早產是新生兒死亡最主要的原因,許多早產兒還可能會終身殘疾。這些事實提醒大眾應採取行動方案,此報告集結了全球頂尖的國際組織、學術單位與聯合國相關機構等共同提出科學驗證的解決方案,以挽救早產兒的生命、提供早產兒的護理,減少新生兒死亡率與殘疾率。以下要介紹此報告的幾項重點。

為何要重視早產?
每年約有1,500萬名嬰兒早產且比例不斷地攀升,因此有必要採取緊急行動方案。根據「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在西元2015年之前,動員政府及民間力量,實現幾項發展目標,而降低兒童死亡率亦是其中一項重要目標。若能降低目前高達40%的新生兒死亡率,不僅有助於孕產婦的健康,同時也減少了倖存下來的早產兒在未來有殘疾的風險,也減輕了家庭與健康醫療體系的沈重負擔。

為何發生早產?
早產發生的原因眾多,醫療或非醫療的因素都有,常見的原因包括多胞胎、感染與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但大部分發生原因不明,遺傳也會影響。若能更進一步地瞭解發生的原因與機制,則更能有效預防早產的發生。

何處與何時發生早產?
早產兒人數眾多的國家分別是:巴西、美國、印度、奈及利亞等,這顯示早產兒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超過60%的早產兒發生在非洲和南亞;早產兒比率超過15%的11個國家中,有2個國家位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平均而言,早產兒比率在最貧窮的國家為12%、在高所得國家則為9%,在這些國家中,貧窮家庭具有較高的早產風險。根據可靠的資料顯示,65個國家中有3個國家在過去20年的早產兒比率是增加的,可能的原因包括醫療技術得以更準確的測定以及健康狀況等,例如孕產婦的年紀以及妊娠時可能引起的糖尿病與高血壓等健康問題;而現在愈來愈多不孕治療使得多胞胎的比率增加,也促使須及早引產;其他還有因為母體或胎兒的問題,而須提早生產胎兒等。早產兒得否生存,在經濟情況不同的國家有著顯著的差距,以極早產兒(妊娠週數<28週)而言,出生數天內便離開人世的極早產兒在低所得國家超過90%,在高所得國家為10%。

早產的介入與配套措施
降低早產的負擔需自預防與照護著手,具實證的介入措施不論在孕前、孕期,甚至早產的時候,都需要適時地照護。在必須提早引產以及生產後的得宜介入措施,能降低早產兒死亡與日後殘疾的風險,若能推廣相關的介入與配套措施,使普及率達95%以上,則每年約有100萬名新生早產兒的生命得以獲救。

全球性的研究議程
由於早產的原因很多,解決方案亦需有各方的發現與助力,包括生物學的、臨床的,還有社會行為的風險因子。全面性的研究策略才能預防早產並完善地照護早產,從問題與風險的描述,至科學研究上的發現以瞭解原因,進而發展新興工具並廣為推展,使不同的健康照護系統皆能應用,不僅消弭早產兒生存的鴻溝,更能保護孕產婦的健康,特別是對中、低所得國家而言,國家在此領域的投資是有必要的。

早產的預防研究重點應是學習並瞭解在各種情況下能有什麼樣的處置與因應方式,才能有效地預防早產。此研究需要長期地執行,孕產婦、新生兒以及後續的兒童健康等,在每個階段施行解決方案才能減少早產衍生的風險。有些研究提供的解決方案已有實際上的效果,然而,例如生殖道感染等風險,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預防程序與解決方案,仍待努力。

至於早產兒的照護而言,重點應置於早產兒的出生與發育,學習並瞭解應給予早產兒何種照護以及何種方式才是有效的,才能減少早產對於嬰兒及日後的健康影響。包括採用新的技術或儀器輔助,以協助呼吸困難的早產兒;另外,健康照護者在工作交班時,確實檢查早產兒的狀況等,這些措施都已證實的確有助於早產兒的照護。

2025年的目標
由於早產兒明顯地影響出生率,此報告提出了新的目標,以減少因早產的相關併發症而引起的死亡。保護早產兒、你我都能做
降低早產兒發生率並改善早產兒在未來能健康生活是此計畫的雄心壯志。自從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設定後,降低孕產婦、新生兒與兒童的死亡已獲得重大進展,目前仍要加速推進國家與地方政府、贊助者、聯合國與其他機構、民間社會團體、企業界、健康照護專業人員與研究人員等的多邊合作與協調,共同參與預防早產的相關工作,分享訊息並致力於降低早產甚至零發生。此報告全文可參考WHO出版品網頁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編譯;圖:出版品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