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2 期


流感權威Webster教授建議「台灣應開發人用H5N2疫苗」—「新型動物流感研討會」記實
The global master of Influenza Professor Robert Webster strongly suggested: "Taiwan should develop H5N2 Influenza vaccine for human" - report on Novel Animal Influenza Symposium


流感權威Webster教授建議「台灣應開發人用H5N2疫苗」—「新型動物流感研討會」記實
The global master of Influenza Professor Robert Webster strongly suggested:截至2012年8月10日,高病原性H5N1禽流感已在15個國家造成608件住院病例,其中死亡病例為359例,致死率高達59%,是未來可能爆發的全球疫情。而豬源性pandemic H1N1(pH1N1)流感則已於2009年造成全球大流行,估算全球死亡病例約284,500例。研究已證實豬隻氣管上皮細胞兼具2種分別對禽流感與人流感HA(hemagglutinin)蛋白親和力高的受體(α-2,3-linked sialic acid (α-2,3-SA)與α-2,6-SA)。不同種源流感病毒可能於豬隻體內經重組(reassortment)產生新型流感病毒而造成人際間大流行(圖一)。

2004年台灣發生低病原性H5N2禽類疫情,2008年10月高雄縣蛋雞場又爆發低病原性H5N2禽流感流行,並已於2012年轉變為高病原性,造成台灣彰化及高雄等5個養雞場疫情,引發全球流感界關注是否會演變為禽傳人。台灣有極高的人口密度以及豬隻與家禽的密集飼養系統,以上種種因素使台灣成為新型流感流行的高風險國家,而加強台灣人類與獸醫公共衛生跨部會合作,以及嚴密監控不同物種流感之流行刻不容緩。為此,2012年11月13日本院與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簡稱疾管局)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簡稱家衛所)於台北共同舉辦「新型動物流感研討會」,邀請國內外新型動物流感之專家學者,分別針對台灣豬流感與禽流感的防疫工作現況與未來展望進行交流。

會議內容
本次會議主要劃分為豬流感與禽流感2大部分。首先由世界衛生組織動物流感合作實驗室主持人,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Robert Webster教授介紹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國際豬流感流行之監測。他指出1918-1998年為豬流感病毒基因穩定期,豬群間穩定流行古典H1N1豬流感(classical H1N1 swine Influenza)。1998年以後則為基因不穩定期,豬流感病毒歷經多次基因重組,2009年由豬源性pH1N1病毒引發人畜全球大流行,並持續流行到現在。近年來於美國鄉村園遊會(county fair)又出現新型豬流感H3N2變種病毒(H3N2 variant influenza virus)並造成豬傳人之流行,病例數已從2011年12例增加到2012年307例(截至10月),此病毒的HA基因與1980-90年代的人流感H3N2病毒相似,因此可能只會在2000年以後出生的小孩間流行,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已製備疫苗株提供給疫苗廠進行生產演練。Webster教授強調未來針對健康豬隻進行流感監測的重要性,並指出要求產業界配合的困難度。接著,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簡稱動科所)蔡敬屏助理研究員介紹台灣豬流感偵測研究,動科所從1998年開始在豬群進行流感偵測,至2012年已累計分離到4種亞型(H1N1、H3N2、H1N2及H3N1),根據8段基因分析可進一步分成12種基因組合(genetic constellation),且有基因重組交換發生。整體而言,台灣豬流感病毒的基因組合與美國豬流感病毒的基因組合有所不同,應持續進行偵測。此外,近年曾從美國進口的種豬分離到北美三重組的豬流感H3N2病毒(triple-reassortant swine influenza H3N2 virus),幸好此病毒並未在本土豬群分離到,此事件顯示對進口豬隻進行檢疫及病毒偵測之重要性。

在禽流感的部分,首先由香港大學新興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管軼(Yi Guan)博士報告,20世紀以來共有25個禽流感疫情於家禽間爆發,然而只有H5N1、H5N2與H7N3三型持續流行。1996-2006年期間流行於東南亞區域的禽流感病毒型別主要為H6N1、H6N2、H9N2及H5N1,並於冬季盛行於水禽類。在這之間,東南亞區域禽類歷經數波H5N1禽流感疫情,第一波為1996-2000年由中國南部開始,代表病毒株為A/Goose/GD/1/96 (H5N1),此基因型病毒於1997年傳到香港造成人畜大流行,雖然透過大規模撲殺而控制下來,此病毒繼續在香港的水鳥分離出來,並在2000年產生新的基因重組病毒,新的基因重組病毒於2003年又在東南亞造成大流行,進而成為地方性流行(endemic)並持續造成人畜傳染,接著又出現新的基因重組病毒於2005年造成青海大流行,此基因型病毒散播到歐洲及非洲,並持續流行到現在。

家衛所鄭明珠博士介紹台灣針對野鳥與家禽之禽流感監測,中央單位由家衛所及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負責,指揮地方機構進行禽流感監測及防治工作。台灣地區禽流感監測從1998年開始,結果顯示,所有由水生候鳥攜帶的皆為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而無論野鳥家禽皆無H5N1病毒檢出。2003年底到2004年3月台灣家禽養殖場曾發生低病原性禽流感H5N2病毒流行,2008年家禽養殖場又出現禽流感H5N2病毒流行,雞隻致病力測試顯示其致病力已比2003年的病毒強,但尚未達到高病原性的標準,2012年家禽養殖場又發生禽流感H5N2病毒流行,雞隻致病力測試顯示其致病力已達到高病原性的標準。基因序列分析結果顯示,台灣近年流行的H5N2病毒是重組自美洲株與歐亞株,且已經在地化,而非從國外帶入。疾管局研究檢驗中心主任吳和生博士則針對台灣家禽工作者禽流感感染監測結果進行報告。目前為止,並無具臨床症狀之人類H5N2禽流感感染病例,然而,血清學結果顯示,家禽工作者的H5N2禽流感病毒抗體盛行率為2.4%,顯著高於非家禽工作者,間接證實台灣已有人類之不顯性H5N2禽流感感染,因此應加強禽畜業者施打季節性流感疫苗,進而預防動物流感及人流感病毒產生基因重組型病毒。針對台灣2008年至2012年間H5N2由低病原性已轉變為高病原性,且血清學又已發現禽類工作者已受感染,Webster及管軼教授強烈建議「台灣應開發人用H5N2禽流感疫苗」。此外,對於人類高風險族群的禽流感感染監測必須持續進行。

最後,由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簡稱感疫所)李敏西博士整理世界各國對家禽施打禽流感疫苗現況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對疫苗施打之建議。為防治高病原性禽流感,高於99%的家禽疫苗使用於中國、埃及、印尼與越南。而針對控制低病原性禽流感之疫苗主要使用於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與義大利。OIE建議,撲殺以外,在高流行區可搭配緊急性、保護性或例常性疫苗施打來控制禽流感疫情,施打疫苗前後的病毒監測非常重要,且需有疫苗退場機制。最後,OIE指出並無一個統一標準可涵蓋各國禽流感防治,必須依照各國需求量身訂做防疫政策。

會議最後由疾管局張峰義局長及本院感疫所蘇益仁所長主持綜合討論,針對人類與獸醫公衛界之未來合作進行熱烈討論,獲得以下結論:
第一、 應加強整合台灣政府各農業相關機構與產業界之合作,以增進動物流感疫情監測效率與準確度。
第二、 人類流感與動物流感之病毒分離、基因序列及血清學分析結果應彼此交流分享,並進行風險評估,找出可能具高危害性之流感病毒株進行研究(圖二)。
第三、 台灣地區的禽流感H5N2病毒已在彰化、高雄、台南等縣市爆發疫情,H5N2病毒已在台灣在地化,且台灣是世界高原性H5N2的源頭,此病毒已在家禽業者造成不顯性傳染,因此應透過跨部會合作,著手開發人用H5N2流感疫苗,盡到全球流感防疫的責任。

《文/圖: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李敏西副研究員、黃培妤研究助理、蘇益仁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