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7 期

會議報導
第32屆美國病毒學學會年度會議會後紀要
Report on 32nd Annual Meeting American Society for Virology


筆者於7月20至24日赴美國賓州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參加第32屆美國病毒學會年度會議,來自全球各地超過五百多位的病毒研究學者參與盛會,並有370篇壁報發表及近二百多場依病毒與研究主題分類之專題討論會。筆者於會中亦發表2篇壁報,題目分別為「Synergized anti-EV71 activity and suppression of the viral-induced IL-6 production in neural cells by two existing medicines: Lithium and Leflunomide」與「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ignaling network in EV71-infected neural cells and repositioning of existing medicines」。內容講述筆者近期於本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徐祖安博士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期間,分別利用chemogenomics與target proteomic方法,搜尋參與病毒複製之訊息傳遞鏈作為抗腸病毒標的,並開發舊藥新用與新穎結構之抗病毒藥物。

會議概況
近期已出現許多新興或再浮現的感染症,如H7N9禽流感、狂犬病(rabies)等感染症,將對人類的健康經濟及生態環境帶來重大的危害。如何找尋有效因應對策刻不容緩,此研討會每年均有不同的主題,以提供新知予病毒研究學者交流並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此會議為大型國際病毒會議,內容包括不同類型病毒自基因演化、基礎研究至抗病毒藥物開發等;此次議題包含病毒與細胞間之交互作用、病毒如何感染傳播細胞、病毒與宿主作用及病毒演化等相關議題,各國的病毒研究學者藉此機會討論,並開發新的研究課題。

會議第一天主題演講為任職於普林斯頓大學的Lynn Enquist博士報告相當有趣的題目「How do they do that ? Infection of neurons by Herpesviruses (HSV)」。疱疹病毒(HSV)為具套膜(envelope)大小200 nM的病毒顆粒,此病毒可侵入宿主細胞的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超過99%的PNS神經元(neurons)細胞質位於軸突(axon))。病毒以高效率傳輸以感染細胞,造成axon 末端發炎、組織傷害與感染。相關實驗利用time-lapse顯微鏡觀察帶有綠螢光融合蛋白衣殼的偽狂犬病毒(PRV)顆粒以偵測傳輸動力學,發現此病毒可自axons以1.3 μM/S的速度傳輸到達細胞體(cell body)。此病毒於axon內運行的移動速度相較於正常細胞緩慢,且於感染後共有50多種蛋白質被合成,如annexin A2、Lis1、Nudz等基因,並逐一以siRNA驗證重要性,以釐清病毒如何穿梭於表皮細胞(epithelial cell)與PNS之間而有效控制病毒入侵。

Ralf Bartenschlager博士報告的題目為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如何利用宿主體內的蛋白質進行複製。研究指出HCV replicon經siRNA篩選後,發現宿主細胞內PI4KIIIα參與HCV病毒複製過程,且HCV病毒蛋白質NS5A的domain I直接影響PI4KIIIα活性。講者並提及4-anilino quinazoline結構類型之phosphatidylinositol 4-kinase(PI4P)抑制劑可作為HCV抗病毒藥物發展方向,此類型藥物可透過抑制PI4KIIIα活性,而影響細胞內PI4P的形成並有效抑制HCV複製。Blossom A. Damania博士其講述內容為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與RLR -(MAVS)、TLR(IFN)與NLR(IFN, inflammation)之影響,KSHV感染後提高TLR3引發原發性感染(primary infection),後續造成CXCL10與IFNβ表現增加。病毒感染後會造成IRF相關基因表現均上升;病毒誘導產生的vIRF1,2,3會抑制IFN產生,更多的實驗顯示KSHV誘發之vIRF1會抑制TLR3 mediated IRF3的磷酸化反應。於NLR之研究則提及NLRP1為KSHV inflammasome negative regulator,ORF63會抑制宿主細胞的pro-caspase 1活化,進而抑制IL-1β與IL-18的分泌。來自Cleveland Clinic 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的Ganes C. Sen博士發表超過190篇研究論文,是先天性免疫力(innate immunity)與病毒感染引發之訊息傳遞TLR與GLR領域的專家。他講述有關病毒感染後表現的type I,II與III及RLR-activated IRF3 mediated pathway of apoptosis(RIPA)。每天會議中午均安排與演講者的討論會,筆者很榮幸藉此機會與Ganes Sen博士等多位病毒學家一同用餐交流,除可聽到不同病毒與IFN pathway相關研究之外,更可瞭解先進如何解決所面臨的難題與心態調整。這些學者除有豐富的專業背景外,對於他們演說之內容更是細心構思,讓與會者可輕易的瞭解重點,在在都值得我們努力學習!

於大會議程結束後,現任教於賓州大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Craig Cameron教授替我們安排校園參觀交流活動,參觀位於生命科學院內的核心設施服務( http://www.huck.psu.edu/facilities),包括結晶體學、轉基因鼠、共享發酵設備(shared fermentation facility)、代謝體學、蛋白質體學與質譜、顯微鏡和流式細胞儀的核心設施;校園內尚有令人為之驚豔的基因體學與高磁場共振成像相關設備與服務。令人印象深刻的共享發酵設備透過專人技術協助並提供生產百公升以上大型發酵槽,可提供專案服務與負責操作之結晶與X光繞射儀器,以及於建構初期即精心設計避震防塵且控溫的操作環境,以提供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 TEMs)最佳外在操作條件有助於提升圖像解析度。

賓州大學的核心設施之軟硬體設置可作為我國國內生技研究之借鏡,在臨近的距離內即可完成相關實驗操作,大幅縮短人力與實驗經費開銷。這些核心設施的設立與現今國內廣設核心設施及資源共享的概念一致,其目的均在提供生技類研究人員使用高速貴重儀器及特殊設施、實驗及分析服務、技術諮詢等服務,並進行跨領域核心技術開發。未來若能充分運用相關核心設施並整合共享現有資源,進行技術人員教育訓練並引進更多新穎技術,將可克服研究人員面臨技術層面與經費的問題,以提升並加強國內學術研究的水準。

後記
會議過程中除瞭解針對病毒新知外,在參訪校園核心設施與生資中心過程中,周邊廣設隨時即可著手討論的白板牆,更顯示研究中「討論」占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筆者此行獲得許多對於執行研究與非研究的想法,此會議除可與不同病毒之研究學者共同討論交流外,更能開拓研究視野透過共同腦力激盪後產生有益之想法,將可提供未來研究參考方向。
《文/圖: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洪慧貞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