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8 期

出版資訊
世界衛生組織出版「2012內分泌干擾物科學報告」-- I
WHO publishes State-of-the-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2012 (part 1)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4月出版「2012內分泌干擾物科學報告」,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和潛在的內分泌干擾物大多是人為的,常見於日常生活的各種材料、物質,例如農藥、重金屬、食品中添加劑或污染物,以及個人護理產品等。

EDCs疑似會改變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功能,增加乳癌發病率、兒童不正常的成長模式與神經發育遲緩,以及免疫功能的變化。美國環境保護署(USEPA)於1997年時認為EDCs是一種身體以外的化學物質,進入身體後,會干擾荷爾蒙的合成、分泌、輸送、結合、作用或排除等功能,進而影響生物體的恆常性、生殖、發育和行為等。而2002年WHO化學安全國際計畫(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 IPCS)定義EDCs泛指「一種外部性物質或化學混合物,可以改變內分泌系統作用,結果會對正常生物體、或其後代、或其族群之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

人類藉由食入食物、水及附著於食物與水的灰塵,以及吸入空氣微粒、皮膚接觸等暴露EDCs;發育中的胎兒會透過胎盤、嬰兒會透過母乳等途徑而暴露EDCs。孕婦與兒童是最容易受到發育影響的弱勢族群,然其暴露可能會影響到日後的生活。研究也顯示,暴露EDCs還可能會增加非傳染性疾病的易感性。為了因應這些問題,WHO自1999年即出版了有關兒童健康與環境議題的報告,包括此份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重要科學家共同合作完成的「內分泌干擾物科學報告」。

自本世紀初,眾多的科學研究幫助我們更瞭解EDCs對人類與野生動物的健康影響,也喚起大眾重視EDCs對我們生活造成的衝擊。此報告共有3部分,提供了目前全球所知暴露於EDCs的效應;第1章說明何謂內分泌干擾並詳細討論;第2章則詳述內分泌干擾對人類與野生動物的影響,有些動物的內分泌系統類似,卻各自受EDCs的影響,且對野生動物或實驗動物造成的影響也可能同樣之於人類,人類在最容易受感染的時期暴露EDCs或暴露高濃度的EDCs,都有可能改變內分泌的調節,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對早期發育的影響,因為這些往往是不可逆的;第3章討論EDCs的類別與來源,以及人類與野生動物暴露EDCs與潛在EDCs新興議題與關切的重點。以下列出幾項關鍵注意事項。

  1. 正常的繁殖與發育能力造就健康的人類與野生動物,因此,健康的內分泌系統格外重要
  2. 內分泌干擾物的3項重要證據
    1. 已在人類身上發現許多與內分泌有關的疾病,不但發病率高且有日益增加的趨勢
    2. 已在野生動物身上觀察到內分泌相關的影響
    3. 實驗室化學研究結果顯示,有些疾病具有內分泌干擾特性
  3. 許多與內分泌有關的疾病與失調有上升的趨勢
    • 有些國家男性具高比例的生殖障礙(高達40%)
    • 嬰幼兒時期的生殖器官畸形(例如隱睪症、尿道下裂等)其發病率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增加
    • 許多國家有愈來愈多生育不良的問題,例如早產與出生體重過輕等
    • 過去幾10年在某些國家已經出現兒童有高比例與甲狀腺異常有關的神經行為紊亂
    • 全球在過去40∼50年間,與內分泌有關的癌症(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睪丸癌、甲狀腺癌)持續在增加
    • 所有國家的年輕女性都出現乳房發育較早的趨勢,此為乳癌的危險因子之一
    • 全世界在過去40年間,肥胖與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急遽地增加。根據WHO的估計,全世界約有15億成年人過重或肥胖,在1980年至2008年間,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從153萬例增加至347萬例
  4. 已知或懷疑會干擾荷爾蒙受體、荷爾蒙合成或荷爾蒙轉換的化學物質近800種;然而,只有其中一小部分能進行完整的生物體內分泌影響的研究
    • 目前商業用途的化學物品,大多數都沒有經過測試
    • 由於欠缺化學物品可能會干擾內分泌系統的資料,因此無法確定化學物品確實存在的風險
    • 遍布世界各地的人與野生動物均暴露在EDCs
    • 許多已知與潛在的EDCs藉由自然的過程或商業途徑傳輸至世界各地
    • 不同於10年前,現在已知人類與野生動物暴露的EDCs遠遠超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
    • 發現部分在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新POPs仍在增加
    • 除了食物與飲用水外,已確定人類暴露EDCs與潛在EDCs的新來源
    • 與成人相較,兒童暴露化學物品的機會更高,例如兒童常常有經手至口的動作,以及有較高的代謝率
  5. 疾病的發病率與速度在過去數十年間持續地增加,排除遺傳的因素外,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與其他非遺傳因素,包括營養、母親的年齡、病毒疾病與化學物品暴露等都有作用,但難以辨認
    • 少年罹患隱睪症與暴露於己烯雌酚(DES)、多溴二苯醚(PBDEs)、及母親於懷孕期間的農藥暴露有關;最近的證據顯示,也與止痛藥撲熱息痛(paracetamol)有關
    • 高度暴露戴奧辛與一些多氯聯苯(PCBs)(缺乏一些解毒酶的婦女)是乳癌的危險因子,雖然暴露於天然的與合成的雌激素與乳癌有關,連結雌激素環境化學物品與疾病的證明尚未可得
    • 攝護腺癌風險與因職業暴露農藥、一些PCBs與砷有關;流行病學研究也指出鎘暴露與攝護腺癌的相關性非常薄弱
    • 暴露PCBs對腦部發育有不良影響;暴露有機磷農藥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有關
    • 甲狀腺癌患者多見於噴灑農藥者與其家人
  6. EDCs暴露與其他內分泌疾病之相關的瞭解還有待加強
    • 流行病學對研究暴露EDC與生育不良、乳房發育過早、肥胖或糖尿病等之間的關聯證據尚不足
    • 幾乎沒有資訊表明暴露EDCs與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之間的關係
    • 已有研究顯示,在胚胎發育期間高度地暴露PCBs或童年暴露戴奧辛,都會增加精液品質不佳的風險;但對於胚胎暴露EDCs的研究以及成年後精液品質的研究等則尚未有相關研究資料
    • 現存並無研究表示胚胎暴露EDCs與20∼40年後發生睪丸癌的風險之潛在關聯
  7. 大量的實驗室研究資料支持化學物質暴露會導致人類與野生動物內分泌失調的想法,而暴露EDCs最敏感的關鍵時期是發育期,例如胚胎發育與青春期等
    • 發育時期的暴露所引起的改變可能在出生的時候並不明顯,但可能會造成終身的變化,例如疾病發病率增加
    • 動物的內分泌失調研究結果深深地影響了毒理學檢驗與篩檢的作法,而研究的重點不再只限於兒童時期的暴露,也包括敏感時期,如胚胎發育期、生產期前後、兒童期與青春期等時期的暴露研究
  8. 目前對於環境因素造成內分泌失調與疾病的解決之道,並沒有適當的闡述
    • 健康照護體系並不具備解決造成內分泌失調之環境危險因素的機制,藉由初級預防措施而處理這些疾病與失調現象仍然無法實現
  9. 主要由於POPs而使野生動物內分泌紊亂的現象,已經造成生長與繁殖的負面影響且非常廣泛,這些化學物質的使用禁令已經降低了風險,有部分的族群漸漸恢復中
    • 近來因環境中增加額外的EDCs而使得野生動物數量減少的說法是合理的,野生動物也同樣面臨了在易感性最佳的時候暴露 EDCs的風險
  10. 目前國際間認可且同意採行內分泌失調的檢驗方法,只能驗證有限的內分泌干擾造成的效應,因此,有些EDCs對人類與野生動物造成的危害極可能被忽略了
    • 雖然有些科學工具與實驗室的檢驗方法可用,但現存許多內分泌干擾影響的驗證檢驗方法卻付之闕如
    • 對大部分人類健康的影響,例如女性生殖系統失調以及荷爾蒙的癌症等,並沒有可用的檢驗方法,因此,要全面瞭解風險的程度很困難
  11. 內分泌干擾物造成的疾病風險可能被低估
    • 重點若只放在某個EDC對疾病的關聯則會嚴重低估EDCs混合物帶來疾病的風險,現已得知人類與野生動物同時暴露於許多EDCs,因此,要瞭解EDCs與生理的關聯性,必須檢測暴露EDCs混合物與疾病或功能障礙的關係;因此,還需加強有關暴露單一EDC可能引起的疾病症狀或多重疾病的研究
  12. 除了找出暴露EDCs與身體危害的關聯外,還應致力於如何減少多重暴露的機制;目前政府單位採取降低風險的方案已證明是有效的(例如禁止與限制鉛、農藥陶斯松(chlorpyrifos)、三丁基錫、PCBs及其他一些POPs的使用),有助於減少人類與野生動物患病的機會
  13. 儘管對於EDCs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然不確定性還是很高;EDCs知識的落差也阻礙了保護民眾與野生動物的進展。因此,需要協調並整合國際間一起致力於降低EDCs對人類與野生動物的影響
參考資料:
  1. 林浩潭,國內外環境讀物研究成果新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2004。
  2. 李美慧,內分泌干擾物質對人體健康之可能影響,台灣衛誌,2002。
  3. 財團法人安全衛生技術中心,環境賀爾蒙物質科學現況報告與國際關注進展,化學品管制資訊電子報,2013。
  4. 林峰右、吳育甄、許晉榮、葉信利,毒布全球-環境荷爾蒙,海大漁推,2010。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出版品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