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0 期

學術交流
H7N9新型流感的挑戰及因應─參加第8屆流感防控世界大會心得
The challenge and preparedness for the H7N9 pandemic influenza - Conclusion from Op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Influenza Ⅷ


流感防控世界大會(Op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Influenza)是國際流感及上呼吸道病毒疾病學會(isirv)每3年舉行一次的世界大會,每次皆聚集全世界精英科學家及防疫人員與會。今年在南非開普敦(Cape Town)舉行第8次大會,恰逢中國大陸H7N9疫情,因此參加的人特別踴躍,達950人。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目前正進行H7N9疫苗的開發及技轉,筆者也於百忙之中參與大會,並發表本所在過去4年內以醣結合生物學方法研究的受體結合(receptor binding)技術,研究過去10年來台灣流感病毒的醣SA2,3αGal及SA2,6αGal受體結合報告(部分已發表於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2012)。

本次大會有眾多研究主題,筆者特別針對H7N9的疫情、病毒抗藥性,及疫苗的開發等主題參與會議,並將這些最新資料提供台灣各界參考,以便因應近在眼前的H7N9疫情。

本次大會的主題由美國St. Jude的動物流感權威Robert Webster教授主講他近六十年的流感監測研究心路歷程。Webster教授的研究主導了流感學界過去動物流感主要監測及流行科學知識,今年已年屆85歲,但仍精神奕奕。他從1957年H2N2流感之後追尋動物宿主的經過,談到1997年香港的H5N1疫情、台灣的H5N2、2009年的豬流感pH1N1、以迄2013年中國的H7N9流感演變過程,演講中觸及他探究病毒在禽、豬及人間重組演變(reassortment)。最後提出對H7N9流感加強監測及防控準備之呼籲。他的四、五十位門生目前都居世界各國流感研究的領導地位。

日本東京大學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Yoshihiro Kawaoka教授隨後針對H7N9目前的疫情雪貂傳遞,與SA2,3/2,6受體結合及病毒抗藥性作完整的演講,十分精彩,但其結論卻令與會大眾心情十分沈重。Kawaoka教授即是Webster教授的學生,是當今流感研究第一把交椅。他的研究指出,H7N9病毒在動物體內的生長及複製皆比季節性H3N2更好,毒性更強,與H5N1相近。最重要的是,H7N9病毒可以同時結合呼吸道(SA2,6Gal)及下呼吸道(SA2,3Gal)受體,此一現象已接近季節性流感病毒,而具有人傳人的潛在威脅。在雪貂研究中也發現,H7N9有近乎100%的接觸傳染能力,但空氣傳播能力仍只是季節性流感的三分之一而已。因此,要造成大規模的人傳人傳染可能要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H5N1雖自1997及2003年以來已在禽及人間引起廣泛的傳染,但H5N1與呼吸道受體的結合仍只限於SA2,3Gal的下呼吸道上皮細胞型,因此至今仍只發生有限性的人傳人。大會第二天隨後由美國疾病管制局流感發言人流感專家Nancy Cox報告流感大流行的危險評估,她詳細分析了H5N1、H7N9、H3N2v及H7N2未來可能的威脅。她也認為H7N9是未來最可能發生的大疫情,全球應加強準備。

Kawaoka教授亦提及,H7N9上海株的NA292K部位基因型已廣泛對neuraminidase抑制劑,如Oseltamivir(Tamiflu克流感)及Zanamivir,產生抗藥性。如將來流行的H7N9病毒株是此型,將對病人的治療及防疫造成嚴重威脅,這是H7N9疫情的最大變數。

由於H7N9病毒的抗藥性令人擔憂,大會在討論中特別提到H7N9疫苗開發的重要性。根據幾個單位的初步結論,H7N9病毒在蛋中的生長與季節性流感病毒相比並不良好,使H7N9疫苗的大量生產及開發受到挑戰。H7N9病毒在MDCK細胞的生長良好,因此,細胞培養發展H7N9疫苗必須加強。但因全球流感疫苗主要仍以蛋培養為主,細胞培養仍處在初期階段,產量會受到限制,且開發成本增加,價格也較貴,不利全球使用。本所cGMP生物製劑廠目前以細胞培養開發H7N9疫苗,目前第一階段已完成,正將進行病毒庫之製造及動物實驗,一切尚稱順利,希望能來得及在H7N9疫情來臨前完成第2期臨床試驗。

筆者因須與台灣廠商洽談H7N9疫苗合作的合約而提前返台,故無法參與後兩天的會議。但此行使筆者得以掌握對H7N9目前的各項最新進展,內心甚是欣喜。
《文: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蘇益仁所長;圖:會議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