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0 期

研究發展
社會結構與社會資本和台灣青少年吸菸狀態改變之關係
NHRI researchers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capital on changes in adolescent smoking status in Taiwan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近六百萬人死於吸菸所導致的疾病,造成數千億美金的經濟損失,預估2030年時,每年死亡人數將超過八百萬人。多數菸癮者之初次吸菸經驗發生在青少年階段,已有研究證實,越早吸菸,日後成為菸癮者的風險越高。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近十年間,國中生的吸菸率稍微攀升(2004年的6.6%與2010年的8.0%),高中職生的吸菸率則持平(2005年的15.2%與2009年的14.8%)。

由於青少年的吸菸行為模式及其成因較成人來得複雜,尋找有效的菸害防制策略一直是健康促進專家長久以來所關注的焦點。一些研究認為,比起改變社會結構(如吸菸同儕網絡),建置「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可能是更具潛力的菸害防制策略。社會結構指經濟與人口學因素,如家庭組成、學校與社區的結構特性,其可以作為辨識吸菸高風險族群之參考;社會資本指型塑人際互動的社會連帶(social ties)及規範,如人際關係、信任、團體活動參與,其可以作為預防吸菸與促使戒菸的介入策略。

已有數篇歐美研究發現,信任、鄰里緊密、社會參與等社會資本是吸菸與其他物質使用行為的保護因子。然而在不同社會文化脈絡之下,社會資本對吸菸行為的影響可能不同。至今,鮮少研究針對亞洲地區且同時探討社會結構與社會資本和青少年吸菸行為的關係。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醫療保健研究組「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s in Long-Term Evolution, CABLE)」研究團隊日前發表於BMC Public Health(2011;11:844)的研究已經觀察到台灣學生嘗試吸菸(experimental smoking)的情況在8年級時呈現劇增。因此,本研究利用CABLE計畫的資料,探討不同層級(家庭、學校與社區)社會結構與社會資本和台灣青少年從8至9年級吸菸狀態改變的關係。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CABLE計畫第二世代於2005年時就讀8年級的學生,追蹤其至9年級。在排除有遺漏值及填答不符合邏輯的研究樣本後,共有1,937名學生(為最初人數的72.7%),其中女生占50.7%。所有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係數介於0.65-0.90。運用SPSS18.0版統計軟體進行多類別邏輯模式(multinomial logit model),結果如下:(參閱「表一」請點選此連接)

在家庭層級方面,父母監督(包括瞭解子女的活動安排及交友情況)較高,子女持續吸菸的風險較低。父母監督起協助孩子判斷事物好與壞的作用,若青少年自覺父母監督較為缺乏時,可能表示家庭的引導與矯正功能無法充分發揮。

在學校層級方面,青少年與同儕及老師之間的關係,對其學習狀態與行為表現之影響甚大,尤其台灣青少年每天近八小時都生活在學校。本研究發現,有好朋友吸菸的學生,在家庭互動、父母支持、父母監督、學校依附等社會資本皆較低之外,其開始吸菸與持續吸菸的風險也較高。另外,有參加校內社團者,停止吸菸的機率較高。由於無法得知社團性質為何,其影響吸菸行為的機制仍待釐清。

在社區層級方面,鄰里關係、社區滿意度、社區活動參與等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吸菸行為無關。推測台灣國中生對社區環境的接觸尚不深,使社區層級社會資本的影響力較其他層級社會資本來得小。與過往研究結果不同的是,參與校外社會組織,持續吸菸的風險較高,可能原因:學生在家與學校的行為受到比較嚴格的監督、校外組織可能有成人吸菸而提高學生持續吸菸的風險。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為:(1)研究樣本為立意選自台北市與新竹縣兩個地區,推論至其他縣市時,應當謹慎;(2)吸菸行為的評估採用自評方式,由於未成年吸菸是違法的行為,可能因社會期望而低估吸菸行為,不過問卷為匿名方式填寫,可降低社會期望對回答準確度之影響。

綜上所述,在控制人口學與社會結構因素之後:(1)某些社會資本(如學校依附)較高,開始吸菸的風險較低;(2)參與校外社會組織,持續吸菸的風險較高,而父母監督較高,持續吸菸的風險較低;(3)參與校內社團,停止吸菸的可能性較高。據此,青少年吸菸的防制策略,應針對不同的吸菸狀態設計特殊的社會資本進行介入。本研究已被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期刊接受。
《文/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醫療保健研究組/兒童健康研究組張新儀研究員、吳其臻研究助理、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李蘭榮譽教授、陳俊元博士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