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3 期

院務紀事
一代學術大師,化雨春風 -- 追思何曼德院士
In memory of Dr. Monto Ho


何曼德院士為國際干擾素研究權威,也是國際知名的感染症專家。197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12屆院士後,即將自己的學識及經驗回饋台灣,為台灣的生物醫學發展奉獻心力,除協助推動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成立,也是本院創院諮詢委員,並於1997年應創院院長吳成文院士力邀返國擔任臨床研究組(現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的前身)首任組主任。何院士致力於臨床感染症及基礎研究,秉持著此一學術成就的榮譽和肩負著為國服務的熱忱,將學術研究成果應用於解決台灣本土疾病及國人健康促進上,對於台灣生物醫學的發展及公共衛生的提升貢獻卓著。

何院士於1993年即開始策劃主持「感染症臨床及研究訓練計畫」,直至2001年間,此計畫共執行5屆,成功培育國內感染症與基礎研究人員達44位。這些學員目前已成為台灣在研究及診治感染症上新一代的領導人。當台灣遭逢突發疫情肆虐之際,如爆發腸病毒71型(EV71)、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H1N1流感事件的表現,即扮演了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何院士對台灣中生代感染症專科醫師的培育和後繼年輕一輩的深遠影響,居功厥偉。

何院士當年除接續感染症專科醫師的訓練外,並結合國內重要的醫學中心如台大醫院、長庚醫院、成大醫院等成立研究網絡,並於成大醫院建立病毒實驗室。1998年腸病毒肆虐時,何院士結合了不同學術研究及醫療機構建立的研究團隊,此實驗室發揮極大的功能,首度驗證出腸病毒71型,對找出腸病毒71型病原及疫情的掌控與遏止,功不可沒;何院士結合醫政單位、學術研究機構、各地醫療院所,針對腸病毒致病因子,以及疫情的發展與未來的偵測進行研究,並將我國防疫過程撰寫成「台灣腸病毒71型感染疫情」論文,刊載於世界最知名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引起全球矚目。

何院士另一項重大的貢獻即為我國抗生素濫用引起的細菌抗藥性問題。何院士當年回國之際,已意識到台灣抗生素濫用問題的嚴重性,他結合國內各大醫療院所共計44家,進行「全國微生物偵測計畫」,設立「微生物研究諮詢實驗室」,分離與鑑定數千株微生物菌株。自1998年起推動「全國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Taiwan Surveilla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SAR)」,建立全國性醫院院內及門診病人感染抗藥性菌株監測系統,以確認問題所在對症下藥,並帶領感染症醫師規範手術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因何院士的研究證據,健保局制定相關政策,自2001年2月1日起,除非病患有細菌感染的證明,否則不再給付門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患抗生素處方費用。這條法規大幅降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也減少抗藥性菌株的產生。何院士領導研究團隊卓越的學術研究成果,除了保障全民的健康,也為國家節省了大筆公帑,他對國內感染症醫學界及細菌抗藥性控制之貢獻頗鉅。

何院士曾説:「研究是落實思考的具體手段,而研究結果則是思維的科學化結論,也就是科學理論的形成」。何院士不凡的求學過程,養成他對學問的興趣與尊敬,亦造就他一生以提供科學實證、找出原因及解決之道,並據以提供國家政策的嚴謹科學態度。2006年本院南部臨床研究中心「何曼德講堂」之啟用,以他命名,用意深遠。本院將於2014年2月13日(星期四)上午10時假竹南院區國際會議廳舉行「何曼德院士追思會」,也將印製「何曼德院士追思紀念文集」贈予現場與會者。何院士其學養歷程的大師風範,是後進科學家與人文學家的典範。
《文:編輯中心趙孝茜整理;圖:編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