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6 期

院務紀事
103年國衛院年輕學者學術成就獎得主─蔡坤志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Dr. Kelvin Kun-Chih Tsai receives 2014 NHRI 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 for Junior Research Investigators


蔡坤志醫師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於台北榮民總醫院完成內科、消化系內科與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訓練,2005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Genetics & Complex Diseases博士學位後,加入美國賓州大學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08年加入本院癌症研究所擔任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2014年升等為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蔡醫師加入本院癌症研究所後成立腫瘤外基因及幹原研究室(Laboratory for Tumor Epigenetics and Stemness),主要運用整合性研究手段對癌症分化、轉移及腫瘤基質的基礎以及轉譯型研究。過去5年主要研究成果分述如下:

發現胰臟癌幹原性分子標記及嶄新腫瘤惡化基因ASPM
蔡醫師研究團隊利用獨創的基因工程及基因體整合研究模式,發現人類胰臟癌中存在一基因標記(gene signature),可以反應腫瘤分化程度以及幹細胞的活性,並準確預估胰臟癌病人的存活率,超越傳統臨床病理指標以及其他分子指標。研究團隊發現其中首要的基因ASPM乃是在許多腺體癌症具廣泛重要性的腫瘤惡化基因,在機轉上ASPM乃是調控Wnt訊息傳導、癌症幹細胞以及胰臟癌侵犯及轉移的重要樞紐。此一有關胰臟癌的突破性研究刊登於頂尖的腸胃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目前正積極進行有關ASPM的深入機轉及有關開發其作為胰臟癌嶄新治療標的的後續研究。

發現攝護腺癌分化分子標記
研究團隊利用組織工程及生物資訊分析整合研究模式,發現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生物學學理意義的攝護腺癌預後分子指標,其可以同時連結腫瘤分化程度及臨床預後。此一攝護腺癌預後指標經過4個獨立的病人族群中驗證,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準確性、可信度及強韌度最高的攝護腺癌預後指標,其預測效力較目前已公開發表的攝護腺癌基因指標為佳。此一發現刊登於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已同步申請全球專利。

發展超高解像力腫瘤微血管三次元成像系統
蔡醫師研究團隊與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瑞士聯邦洛桑理工學院(EPFL)及法國波爾多大學(Bordeaux University)組成國際合作團隊,利用超高解像力同步輻射X-ray造影發展世界最先進的腫瘤微血管三次元成像系統,呈現胰臟癌及肺癌等實體腫瘤的三次元微細血管分布方式以及幾何特性,此分析可用於定量分析腫瘤微環境對血管生成的影響,並可以被應用來精確評估抗血管生成標靶藥物的治療反應及效果。此一創新的研究成果刊登於高影響係數的跨領域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此一成果更被維基百科(Wikipedia)引用於有關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的章節中。

發現化學治療造成腫瘤基質上皮促血管形成訊息傳導
蔡醫師研究團隊利用整合研究模式,發現全身性化學治療會活化腫瘤成纖維細胞並引發趨化素(chemokine)有關的基質上皮訊息傳導,造成乳癌在化學治療後異常血管增生以及使疾病惡化。研究團隊正積極探討抑制治療所造成的基質異常活化路徑增進化學治療效果的嶄新方式。

蔡醫師表示這份榮譽應該歸功於其研究團隊,以及癌症研究所張俊彥前所長與陳立宗代理所長的悉心帶領並整合台南院區與成大醫院及醫學院的臨床及研究資源,使得轉譯醫學研究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在基礎研究方面,他要特別感謝博士後研究指導老師Valerie Weaver教授,使其在短短兩年的博士後研究階段學習到許多先端的技術及觀念,尤其重要的是正確的科學研究態度,這是他在由臨床研究逐漸進入基礎研究時所最欠缺的。最後蔡醫師要感謝他的太太,一路支持他為了實現自我而走一條漫長且與眾不同的道路,讓他無後顧之憂。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夠為科學以及癌症病人貢獻更多心力。
《文:編輯中心整理;圖/資料來源:學術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