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3 期

研究發展
定期追蹤HBV DNA並給予抗病毒治療能控制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的風險
NHRI researchers report chemotherapy-induced HBV reactivation is not uncommon in lymphoma patients with resolved HBV infections, but can be managed with regular monitoring of HBV DNA and prompt antiviral therapy


台灣地區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盛行區,在30歲以上的台灣健康人口群中,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將近有15-20%,約有三百萬人是屬於B型肝炎帶原者,相當於成人中每5人就有1人為帶原者。B型肝炎的治療主要目的為抑制血中病毒,藉此可以降低發炎導致之纖維化,目前最重要的治療方式為使用免疫抑制劑干擾素注射或使用口服之抗病毒藥來直接抑制血中病毒。

B型肝炎帶原者罹癌時,在接受抗癌化學治療後,易有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HBV reactivation)以及肝炎復發(hepatitis flare)的併發症。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簡稱群健所)及癌症研究所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aiwa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TCOG)過去的一系列研究中發現對於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發生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而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時,使用肝安能(lamivudine)可以有效預防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以及肝炎復發。目前對於使用免疫抑制治療的B型肝炎帶原者,均建議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

目前廣泛使用於瀰漫性B型大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單株抗體藥物rituximab,卻被發現即使是使用於過去曾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但現在已非帶原者的淋巴癌患者(血中B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為陰性但是anti-HBc為陽性的患者,包括正在感染的帶原者及已痊癒產生抗體的人)都可能造成嚴重的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以及猛爆性肝炎。

由於rituximab-CHOP(cyclophosphamide、vincristine、doxorubicin及prednisolone)為目前瀰漫性B型大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第一線標準治療,而目前在台灣,血中HBsAg為陰性但是anti-HBc抗體為陽性的人約占成年人的50%,因此本院群健所鄒小蕙副研究員、TCOG劉滄梧醫師與台大醫院許駿醫師、鄭安理教授、陳培哲教授合作之T1408淋巴癌計畫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間,共收集150例此類族群淋巴癌患者進行一追蹤研究,分析這群患者在接受rituximab-CHOP化療時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以及肝炎復發的風險。

此研究定期進行HBV DNA檢測,判定血液中病毒複製的活躍情形,有效地監控HBV病毒量以評估治療之療程與療效。檢測HBV DNA的時間點分別為計畫開始(baseline)、每個化學療程開始,以及rituximab-CHOP化療完成後1年內每4週1次。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之定義為血中HBV DNA量較治療開始前最低點有超過10倍以上升高,肝炎復發則定義為血中ALT的量較治療開始前的量有超過3倍以上的升高並大過100 IU/L。受試者如果在追蹤期間內發生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將接受48週每天0.5毫克劑量的entecavir抗病毒藥物治療。

研究發現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的發生率為10.4/每百人年(person-year),而 B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炎復發(HBV-related hepatitis flare)的發生率為6.4/每百人年。有4例受試者發生嚴重的B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炎(ALT > 10倍標準值上限)。有肝炎復發的受試者,統計上顯著地顯示HBsAg的再出現(re-appearance)有較高的發生率(100% vs. 28.5%; P = .003)。研究資料顯示過去曾經感染B型肝炎的淋巴癌患者,在接受rituximab-CHOP化療時而導致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並不罕見,但可以HBV DNA的規律監測和迅速的抗病毒治療。血清學的突破(也就是HBsAg的再出現)是B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炎復發最重要的預測因子。

此研究發表之文獻「Chemotherapy- induced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lymphoma patients with resolved HBV infection: A prospective study」日前已刊登於Hepatology期刊網頁上。
《文/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吳小玉研究助理、鄒小蕙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