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5 期

人事動態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陳主智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Dr. Chu-Chih Chen of the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Health Sciences has been promoted to Investigator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陳主智博士自2014年7月1日起升等為專任研究員。

陳博士於198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88年及1993年分別取得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 Chapel Hill)數理統計碩士與生物統計博士。隨後返國任教於淡江大學數學系,並於2002年升等為專任教授,2006年加入本院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2008年整合為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擔任副研究員。

陳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探討統計方法與應用在環境暴露評估與健康風險評估的相關研究。在環境暴露評估的相關統計方法研究方面,陳博士以人體藥物動力學模式來描述生物標記的動態濃度變化,成功由單一空腔過程藥物動力學模式實例分析證實,模式的誤差變異程度有可能大於測量誤差,若只考慮測量誤差,則利用多空腔的人體藥物動力學模式,可以精準的由生物標記(biomarker)血液與尿液代謝物濃度重建環境暴露濃度。陳博士也提出職業工人長期暴露採樣策略,提供有效的實驗設計統計方法,以進一步職場暴露評估監督管控,降低勞工的職業暴露健康風險。在空氣污染預測統計模式建立方面,為在時間空間統計研究中,首次提出懸浮微粒PM2.5粒子擴散模式殘差的空間相關性(variogram)與時間變項氣溫、溼度,以及風速有關,可據以依相似性分組,並用來更精準地建立個人居家空氣污染暴露與短期健康效應的關聯性,與一般土地利用模式只能用來推估長期空污暴露迥異。在戴奧辛污染與環境影響環境污染源判定研究,研究團隊利用空間距離關係,發現北部某焚化爐周界環境中戴奧辛採樣濃度與焚化爐距離呈顯著反比關係,證實該焚化爐確實會對附近環境造成戴奧辛污染。也提出一個多變量排列統計檢定方法,比較不同來源的戴奧辛指紋圖譜的相似性,以有高度統計效力的檢定方法解決此一環境科學中常面臨的問題。

在健康風險評估相關研究方面,2008年的三聚氰胺食品安全問題,在中國大陸造成超過5萬名嬰幼兒腎結石的案例,當時三聚氰胺的濃度,因不同品牌與製造日期,不確定性的變異範圍極大,且因其官方資訊的不透明,均導致無法建立適當的暴露評估及利用流行病學研究數據,建立劑量反應關係,進一步制定符合健康風險評估可接受範圍的每日耐受量(TDI)。因此2008年的WHO專家會議結論,主要根據動物毒理實驗的結果為主,陳博士研究團隊根據台灣官方嬰幼兒奶粉的三聚氰胺濃度檢測數據及個人暴露史問卷資料,利用層級貝氏統計方法,重建932位5歲以下幼童的平均每日暴露量分布,大幅降低暴露評估的不確定性,並進一步建立劑量反應關係,推算出每日耐受量的建議值,為當時WHO建議值的1/10左右。2012年7月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重新下修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許可濃度建議值,此標準與陳博士所提出的建議值極為相近,並為衛生署(現改制衛生福利部)所援用。此研究為健康風險評估研究中,極少數直接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數據,成功地推估每日耐受量的案例。

2007年底至2008年,開放美國(狂牛症疫區)帶骨牛肉進口的可能感染狂牛症相關健康風險疑慮,在國內造成軒然大波,陳博士研究團隊參與衛生署交付本院的健康風險評估研究,負責相關的統計理論推導與暴露評估。由於狂牛症主要發生在英國,盛行期為1980至1996年,因此必須從英國主要研究文獻與官方資料著手,有關與感染狂牛症牛肉暴露及人類變異型賈庫氏症(vCJD)的健康風險評估研究,英國與歐盟研究學者主要根據已發病vCJD案例,回推可能暴露帶原牛肉的時間(back-calculation method)及推估發病的潛伏期,並預測未來可能發病人數,然而此方法並無法解決我國進口牛肉健康風險評估的相關疑慮,也無法得知英國實際可能暴露人數,且從感染到病發的生物機制也未納入考慮。因此,陳博士研究團隊由動物實驗數據進一步提出以生物機制為主的人類感染變異型蛋白質abnormal prion在腦中的指數增長模式,以及隨機暴露的累積增長量,進而推估相關模式參數。但是依此參數估計推算,即使極微量的暴露量,在有生之年都可能發病,並不符合由英國現況所觀察到的現象。因此,另外提出暴露閥值(threshold)的假設,並計算英國盛行期感染狂牛症牛肉可能流入消費市場的abnormal prion暴露量,並比較vCJD案例的發病年齡,驗證暴露閥值的假設與估算,均獲得極為相近的結果。根據估算過程,也首次推算出英國在狂牛症盛行期,可能有超過5百萬人曾經攝取到感染狂牛症牛肉,其中有約3萬人可能為abnormal prion的帶原者,若輸血可能造成受輸血者的感染風險,因此目前仍是英國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相關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Risk AnalysisPLoS ONE。有關美國帶骨牛肉進口的風險評估報告,被衛生署採納為相關衛生政策的依據,影響所及不只台灣,尚包括同樣面臨美國貿易壓力的南韓與日本。

在風險評估統計方法基礎研究方面,陳博士所提出的有不同嚴重程度的次序型類別資料的基準值計算,為除了連續變數與二元變數的基準值計算之外,在推算參考值與制定暴露管制標準時重要的風險評估統計方法。另外,2011年5月所爆發的塑化劑食品安全問題,陳博士研究團隊參與塑化劑計畫其中的高暴露族群—申訴者的暴露評估,進行事件爆發前的暴露劑量重建,利用貝氏統計方法,成功地重建353位申訴者的平均每日暴露量,解決塑化劑整合型計畫初始所設計暴露評估問卷分數,無法實際計算平均每日暴露量的問題,並提供所有計畫參與者後續的流行病學研究的暴露估算,目前各參與學者也已利用平均每日暴露量估算的結果,發現若干健康效應的顯著關係。

此外,陳博士所主持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資料管理中心為本院與國民健康局(現為國民健康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現為食品藥物管理署)共同合作,自2001年開始,每4年一次針對台灣地區現住人口抽取具代表性的樣本,進行健康相關的面訪調查。研究團隊更建置了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管理系統(NHISIS),提供動態式問卷設計平台以及嚴謹處理流程的資料輸入介面,因此適用於各類有關公共衛生研究的問卷調查,目前已經應用於「第2型糖尿病腎病變之流行病學追蹤研究」、「台灣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長期研究」等計畫,有助於問卷資料的收集、資料庫的建置與管理。研究團隊也建置了NHIS網站提供資料外釋服務,申請者可利用此平台,完成資料申請與下載的程序,促進國內公共衛生相關流行病學與統計方法的研究與應用。

陳博士擔任副研究員期間於國際知名期刊共發表20篇期刊論文,其中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有11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有3篇。
《文/圖:編輯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