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5 期

研究發展
同儕影響之於青少年對於飲酒的期望
Peer influences on alcohol expectancies in early adolescence: A study of concurrent and prospective predictors in Taiwan


人類的認知過程與社會依附模式在青春期發育有顯著的變化,這些迅速的變化原被認為是有益於成長,然而這些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與某些行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聯,包括飲酒問題。在台灣,未成年人曾經飲酒的比例已自1996年的16.7%上升到2006年的42.6%。世界各國已有許多研究表明,早發性飲酒與情緒問題(例如憂鬱)和健康危害(例如意外事故)有顯著的相關,因此從發展的角度來探討飲酒行為的浮現與演變是有其必要性的。

至今,已發展出許多理論架構以解釋早發性飲酒的成因與酒癮問題的演轉機制,酒精效果預期是其中重要的理論之一。酒精效果預期乃是根據人們過去對飲酒的觀察或實際經驗而內化成自身的認知期待;日後,一旦當他們受到飲酒相關訊息的刺激時,則會引發其自身對於酒精效果的預期認知。對於過去尚無飲酒經驗者,對於酒精效果的認知有著較高的不確定性,則較為容易從觀察他人的飲酒行為來體察酒精的效果;而有飲酒經驗者,其酒精效果預期則會隨著他們自身的生理反應與社會互動的回饋而有所改變。有飲酒經驗者,可能認為飲酒是種有效的方式,讓人在社交互動中放鬆、讓人可融入同儕團體中,或是讓人維持其在社會網絡的地位。由此可知,酒精效果預期與飲酒行為的關係會隨著不同時期的飲酒模式(從不喝酒、嘗試性飲酒、有飲酒習慣、酒精依賴等)而有不同的表現;因此,在探討相關因素對於酒精效果預期的影響時,應根據其過去不同的飲酒經驗來進行分析與探討。

同儕一向被認為是影響青少年飲酒行為最有力的預測因子之一,特別是在以橫斷面研究探討飲酒行為時,同儕確實能經由各種機制與模式來影響青少年的行為,包括以行為塑模、同儕規範,以及人際關係的連結模式來發揮影響。最近有關同儕影響的研究報告指出,當結交飲酒的朋友或自己為朋友網絡中的關鍵橋樑者時,則較容易飲酒。所謂關鍵橋樑的網絡位置,乃是在社會網絡中銜接不同的次群體的關鍵位置,此特殊位置經常提供不同群體間重要訊息交換的途徑;當人們擁有此特殊的社會網絡位置時,他們會有較多的機會認識飲酒的同儕、也有較多的機會觀察到酒精的影響,或從同儕獲得酒精性飲料。

本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合聘副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執行一項縱貫性世代研究,追蹤台灣國小學齡孩童至國中階段的飲酒行為與酒精效果預期,觀察期間超過2年,重要影響因子之測量包括:評估剛進入國中一年級(7年級)時的同儕飲酒與青春期發育。此研究目的為(1)瞭解孩童在進入青春期之時,社會環境因子對於酒精效果預期的影響模式是否會依其過去之飲酒經驗而有所不同;以及(2)探討青春期發育是否會調控社會環境中重要他人的飲酒行為(父母與同儕飲酒)對於自身酒精效果預期的影響。有鑑於人們對於飲酒相關的社會刺激與反應會因其飲酒模式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因此假設無飲酒經驗的青少年,其酒精效果預期易與同儕飲酒有顯著相關,且隨著青春期發育的不同、此相關性亦有所不同;但論及有飲酒經驗的青少年,可能較易根據其自身的飲酒經驗來陳述其對酒精效果的預期。

此樣本乃經由分層多階段的系統抽樣模式選取北台灣6年級學童(12歲),並進行多年的追蹤調查,有779位學童參與三波以上的調查,採用三波追蹤資料來研究分析青春期發育、父母飲酒行為、同儕飲酒行為、社交網絡之結構、酒精效果預期、飲酒行為等資訊。此研究以6年級之前的飲酒經驗來分層,進行回歸分析,將7年級的酒精效果預期區分為2個正向預測因子(飲酒能促進社交行為、飲酒能放鬆/降低緊張情緒)與1個負向預測因子(飲酒會造成認知/行為能力較差)。結果顯示,同儕影響對於青少年的酒精效果預期會因先前的飲酒經驗而有不同的作用,對於無飲酒經驗者,近期若觀察到同儕有飲酒行為,則與其7年級的正/負向酒精效果預期有顯著的相關,這個顯著的相關性亦同時受到青春期發育的調控、在不同發育時期會有不同的相關強度。對於有飲酒經驗者,同儕的飲酒行為與青春期發育及自身的酒精效果預期之間,皆無明顯的關係;而在網絡中擁有關鍵橋樑位置者,則與負向的酒精效果預期有些微關聯。在青少年早期,此研究結果呈現同儕因素與青春期發育對於酒精效果預期之關係與影響,有助於針對青少年早發性飲酒提出有效的預防方案。



此研究凸顯了同儕影響對於青少年酒精效果預期的重要性,自國小時期過渡至中學時期,對於無飲酒經驗者尤甚。分析來自父母與同儕飲酒的作用與對於早期青春期發展影響的資訊,可為規劃介入計畫的方針,以降低酒精效果預期,進一步在未來減少或停止飲酒。此論文已刊登於Addictive Behaviors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合聘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