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7 期

研究發展
兒童身體質量指數之發展軌跡類型及影響因素
The trajectory and the related physical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of body mass index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Results from the CABLE study


過重及肥胖兒童的比率在世界各地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兒童過重及肥胖問題日趨嚴重,並對健康造成威脅,研究指出過重及肥胖兒童會增加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血壓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且長大為成人後,肥胖的可能性較高,造成健康長期的衝擊,因此,關注兒童過重及肥胖相關議題的研究也快速發展。

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的發展為未來過重及肥胖的關鍵,兒童時期曾經有過重及肥胖狀態,持續至青少年/成人時期過重及肥胖的機率較大,而BMI持續在正常範圍者,後續變成過重及肥胖的機率較小。因此,在群體中,可能存有不同的BMI發展軌跡類型。近來便有長期研究以兒童是否過重或肥胖,區分出兒童不同的BMI發展軌跡類型及影響因素,然這些研究的研究對象多為學齡前兒童,故其相關因素的納入是有限的,且也鮮少考量追蹤期間各相關因素的變動。

為瞭解我國兒童過重及肥胖的發展軌跡及其影響因素,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張新儀研究員與李蘭客座教授,以2001年開始之「兒童及青少年長期行為發展研究(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s in Long-term Evolution study, CABLE)」每年追蹤之國小1年級學生為初始樣本,追蹤學童1至6年級資料完整者,共1,609位學童納為研究對象。CABLE計畫係以生態模式的概念,收集了學童個人、家庭、學校及社區等不同層級的資料,能較完整地分析6年間過重及肥胖兒童的社會環境因素對BMI的影響。

該研究運用群體基礎軌跡模型(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將學童6年間的BMI變化情形區分出不同的BMI發展軌跡類型,並運用多元邏輯式模型,探討社會環境因素對不同BMI發展軌跡類型的影響。結果顯示學童6年間的BMI發展軌跡類型共可區分為4種類型,各類型的BMI平均值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
且男、女學童的BMI分布有顯著差異(p<0.001), BMI發展軌跡類型因性別而異。

6年間男學童的BMI發展軌跡類型共分為「正常變稍輕組」(40.62%)、「持續正常組」(34.69%)、「過重變肥胖組」(18.15%)和「持續肥胖組」(6.54%)4種類型;而女學童則可區分為「持續稍輕組」(31.04%)、「持續正常組」(40.18%)、「持續過重組」(22.03%)和「持續肥胖組」(6.76%)4種類型(如圖)。


圖:男、女學童於7至12歲之BMI發展軌跡類型(上圖為男學童;下圖為女學童)。

進一步探討與男學童BMI發展軌跡類型為「過重變肥胖組」及「持續肥胖組」有關之因素,包括課後運動頻率低、自覺學業表現滿意度低、家人互動性高、父母親超重、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等;與女學童BMI發展軌跡類型為「持續過重組」及「持續肥胖組」有關之因素,則包括看電視及用電腦頻率高、家人互動性低、同儕互動性高低起伏、父母親超重。

該研究發現國小學童有不同的BMI發展軌跡類型,且有性別差異,這趨勢從小學1年級到6年級不變。男、女學童6年間BMI為過重或肥胖的影響因素,發現不論是學童本身、家庭及學校因素均會對學童的BMI有所影響,建議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的防治,應從7歲前就開始關注,及早推動相關健康促進介入措施,兒童課後多做運動、減少看電視及用電腦、留意與家人的互動,並加強與同儕的互動穩定。此研究成果刊登於Journal of Obesity(article ID728762)。
《文: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蔡艷清;圖/資料來源/審校: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張新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