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5 期

研究發展
裸鼠前列腺癌原位癌注射模型建立
Nude mice orthotopic injection model for prostate cancer


隨著老年人口增加、人口高齡化及西方飲食普及,台灣男性罹患前列腺癌者亦逐年增加,而目前為止,前列腺癌原因不明,可能與年齡、荷爾蒙、種族、食物和環境有關。約有20-40%的患者腫瘤會術後復發,而臨床上對於癌症轉移的患者,將施以荷爾蒙抑制治療。雖然腫瘤會萎縮,但是9成以上的患者在3年內會復發,且復發後預期壽命不足2年,此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因此找尋前列腺癌的治療方式為研究團隊之重要議題之一。

蘇良誠研究助理於2010年加入本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褚志斌博士實驗室之研究團隊,先前參與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 hydrolase L1 (UCHL1)可調控前列腺癌細胞轉移的研究,利用DU-145細胞為模型,以siRNA/shRNA抑制UCHL1的基因表現會明顯地抑制DU-145細胞的轉移和入侵;而過度表現UCHL1基因則成相反效果。進一步再利用micro-western array、Co-IP和其他assays確認UCHL1主要經由促進NF-κB p65/p50的能力和下游訊息來增加前列腺癌細胞的轉移能力;同時在裸鼠異體移植模型中,亦證實UCHL1剔除會抑制前列腺腫瘤的轉移和NF-κB相關的Fbxw7等信號蛋白的表現。因UCHL1在前列腺癌惡化的過程中表現量有明顯差異,將有機會以UCHL1作為前列腺癌病情診斷的生物標誌(biomarker),且抑制UCHL1可能是預防前列腺癌細胞轉移的可行治療方式。

蘇良誠研究助理進行前列腺癌之轉譯醫學研究,其中包含藥物作用機轉的探討、致癌或抗癌蛋白質與基因作用的研究,以及找尋可能的生物標誌等。目前具體的研究成果為建立前列腺癌原位癌小鼠模型(prostate cancer orthotopic-injection nude mice model),以作為研究前列腺癌生長與轉移的原位癌模型平台;接續將建立藥物動力學動物實驗模型,例如雞蛋藥物測試、引進繁殖自發性前列腺原位癌遺傳性基因老鼠,藉以搭配原位癌模型進行蛋白質訊息網絡與疾病作用機制之研究。最終遠程目標是能建立患者病理組織原位癌「RNA免疫雜交法(RNA in situ hybridization)」,並有助於未來轉譯醫學研究。近5年陸續發表相關論文,且在2015年本院舉辦之NHRI Research Day榮獲優秀研究助理殊榮。
《文/圖: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蘇良誠研究助理、褚志斌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