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6 期

健康知識
介入協助產後憂鬱症媽媽
Intervention supports may help mothers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為婦女在分娩後產生之中度至重度憂鬱症;症狀可能於分娩後不久至2年內發生,常在分娩後的前3個月內出現,且通常至少維持2週,更有少部分症狀嚴重之個案。產後憂鬱症是新手媽媽需要面對的常見失能情況之一,而目前仍不清楚發生的原因。懷孕期間與分娩後的荷爾蒙變化有可能會影響媽媽們的心情,許多非荷爾蒙因素也可能在此期間影響情緒,例如分娩前後身體外觀的改變、工作和社會關係的改變、屬於自己的時間與自由變少、睡眠不足、擔憂是否有能力成為好媽媽等。若還有以下情形,則產後憂鬱症發生的機會可能較高:症狀
在分娩後的1至2週內出現焦慮、脾氣暴躁、容易流淚及坐立不安等為常見的情緒低落現象,這些症狀稱為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屬暫時性症狀;通常不需治療即會自行緩解。但當這些症狀沒有消失或憂鬱症狀持續1至數個月時,可能就產生產後憂鬱症。產後憂鬱症與在生命中其他時間所發生憂鬱症的症狀相同,伴隨著悲傷或沮喪的心情,可能會有:而產後憂鬱症的媽媽也可能伴隨有:如果發生嚴重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時,產後媽媽除了會出現情緒激動不穩定、哭泣、個性行為改變外,甚至會出現妄想或幻覺現象(如誤認嬰兒已死亡或被掉包等),必須接受積極治療,以免造成不幸。

治療
新手媽媽如出現任何一種產後憂鬱症症狀時,應與醫療人員聯絡,以及時獲得協助。以下為一些有用的小訊息:分娩後的憂鬱症治療通常包括藥物、療法或兩者並用,且是否哺餵母乳,是影響醫師用藥的關鍵。患者有可能會被轉介至心理健康專門醫師診治;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和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therapy)皆為談話型療法,往往有助於治療產後憂鬱症。支持團體可能會有所幫助,但已有產後憂鬱症情形者,則不應以此代替藥物或談話型療法。產後媽媽得到來自家人、朋友與同事良好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可以幫助減少產後憂鬱症的嚴重性。

加拿大研究:以電話輔導的同伴支持(Telephone-based peer support)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研究團隊,運用準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評估以電話輔導的同伴支持對產婦(maternal)憂鬱症和社會支持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對於新手媽媽們能降低產後憂鬱症。未治療、長時間的產婦憂鬱症是一個全球性健康問題,且與導致產生負面的母親照料經歷、母親與嬰孩之互動及孩童生長發育有所連結;缺乏社會支持也與產婦憂鬱症有因果關係,會於分娩後造成長達兩年的產婦憂鬱症。已有文獻指出,以電話輔導的同伴支持對於早期產後憂鬱症是有效的,因此該研究團隊延伸探討此種方式是否對患有長達24個月之久(從分娩過後)的產後憂鬱症的媽媽也有所幫助。

研究團隊於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間招募了64名住在加拿大New Brunswick省患有產後憂鬱症的受試媽媽,患病期間不等,最長至分娩後兩年。從產後憂鬱症恢復過來的同伴志工們經過訓練後成為同伴支持(peer support),並提供受試媽媽平均8.84通的支持性電話諮詢。受試媽媽平均年齡為26.25歲(n = 62),有77.4%(n = 48)描述在孕前已出現憂鬱症狀、56.5%(n = 35)有妊娠併發症,有16名(35%)受試者於分娩後使用藥物治療憂鬱症。此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分娩後的早期或之後兩年,以電話輔導的同伴支持皆能有效降低產婦憂鬱症。接到一通或多通同伴支持電話的受試媽媽們感受到較高的完全的支持、安慰與引導,以及減輕的憂鬱症狀;但還是有11%的受試者感受到憂鬱症狀持續存在或者是復發,建議媽媽們應轉診治療,例如憂鬱症藥物治療和(或)心理治療與追蹤觀察。

雖然此項研究結果須再以更慎密的臨床試驗研究設計,包括有隨機分配的控制組和對照組與更大的受試媽媽樣本數來證實,但此研究結果證明了以電話輔導的同伴支持是一種有效的、可接受的方式來治療分娩後患有長達至24個月的產後憂鬱症;而非評判性的同伴支持,似乎也幫助克服了精神疾病污名化(偏見)的關卡。

研究結果更強調出護理人員在產婦憂鬱症、心理社會健康和社會支持之評估中的重要性。處於緊急護理和社區場所的護理人員應能評估產後憂鬱症,轉介產婦們至專業護理,並鼓勵社會支持項目的發展。精神健康保健(mental health care)應當納入常規的母親和兒童照護,且應確保負責產婦和嬰兒照護的護理人員具有完善的護理教育和職員訓練,能提供合適、優質的照護,以因應產婦憂鬱症。護理人員應能更深入地認識與瞭解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治療障礙、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和發展介入措施以因應這些問題,這樣,才能讓憂鬱的母親得到適當的及可接受的照護。詳細及完整研究內容刊登於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結語
透過上述產後憂鬱症的介紹,期能讓孕期、產後媽媽及家人們辨識產後媽媽是否處於高風險狀態,進而予以尋求伴侶、家人及朋友支持及醫療照護。大部分的產後媽媽都會有輕微產後憂鬱現象,而這些症狀,可在與伴侶、家人及朋友的關懷與支持陪伴下,經由一些簡單的對談聊天與傾聽,就能讓其情緒很快地獲得抒發及緩解;而且,產後媽媽在照顧嬰兒時,需耗費相當的體力,也常致睡眠不足,因此,家人應適當地予以協助分擔照顧嬰兒及家務,減輕產後媽媽的身體負擔。

產後憂鬱症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其預後是良好的。如果發現有產後憂鬱的現象且長時間無法緩解,甚至加重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不要羞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自己會受到家人或朋友的歧視,很多人都願意幫助您渡過難關的。

心理衛生資源資料來源:
  1. Postpartum depression. MedlinePlus. Retrieved February 25, 2015 from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ncy/article/007215.htm
  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孕婦健康手冊》
  3. Nicole Letourneau, Loretta Secco, Jennifer Colpitts, Sarah Aldous, Miriam Stewart, Cindy-Lee Dennis. Quasi-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 telephone-based peer support intervention for maternal depressio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15; DOI: 10.1111/jan.12622
  4. Wiley. (2015, February 23). Help is Just a Call Away for Mothers wit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ienceDaily. Retrieved February 25, 201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2/150223084048.htm

《文:編輯中心劉盈秀編譯整理;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日標語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