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0 期

會議報導
2015年美國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和血管生物學/外周血管疾病科學會議紀實
Report on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ATVB/PVD) 2015 Scientific Sessions


本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以下稱醫奈所)林名釗副研究員及陳宗賢博士後研究員於2015年5月5日至14日前往美國舊金山參加由美國心臟協會/美國中風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AHA/ASA)舉辦的「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和血管生物學/外周血管疾病2015年科學會議(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2015 Scientific Sessions, ATVB/PVD 2015)」。美國心臟協會(AHA)為全球心血管疾病相關臨床與基礎研究領域最重要與具影響力之學會,資助大量研究獎助經費,並出版包括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等權威期刊。本會議聚集世界各地心血管領域臨床醫師或研究人員近千人,計有超過30個國家人員與會。台灣除了本院醫奈所林名釗及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林秀芳研究室派員參與之外,也有來自國立台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校學者共同參與。

醫奈所研究團隊於此次會議中發表「Vascular endothelial HSP60 and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induction are both involved in promoting fatty-streak formation in ApoE null mice」研究成果,主要探討自體免疫、熱緊迫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HSP60與溫韋伯氏因子(VWF)在動脈粥樣硬化所扮演的角色,與各國研究HSP與VWF的學者討論交流。VWF是主要凝血因子之一,過去認為VWF只與血栓形成(thrombogenesis)有直接關係,目前並無許多文獻報導VWF與動脈硬化與高血脂症關係。目前雖然血漿中VWF的濃度被認可是內皮細胞的危機標誌(stress marker)之一,可以作為內皮細胞是否健康的依據,VWF既是內皮細胞危機標誌,因此與動脈硬化可能有密切關連。但VWF與動脈硬化症和高血脂症的關聯是近來VWF Tg與ApoE null雙重基因轉殖小鼠(double Tg mouse)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後,才引起研究動脈硬化學者們的關注。本院研究團隊自行開發的「條件式表達HSP60之轉殖基因小鼠」,較一般控制組小鼠有更嚴重的血管內脂肪堆積等動脈硬化病徵,團隊發現HSP60小鼠內皮細胞同時表達更大量的VWF,可間接推論HSP60表現與VWF表現兩者之間可能有因果關係,或是兩者與促成動脈硬化產生都有直接關係。另外,HSP60是自體免疫抗原之一,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上常發現有不正常數量之HSP60抗體;HSP60也是「由演化觀點--自體免疫機制誘發動脈硬化」學說的主要因子。本院醫奈所將推廣條件式HSP60小鼠應用作為參與會議重點之一。會中來自不同領域專家的研究分享,不只幫助筆者團隊於HSP60動脈硬化之研究有所進展,亦增加其他創新性研究發想,例如:分子影像醫學在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疾病在臨床應用上,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除如同過去會議聚焦於動脈硬化、血栓、血管生物學、功能基因組學、血管疾病等跨學科領域探討外,今年本會議特別注重基因體學與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的節目,例如Next-Generation Technology Bootcamp新手技術課程,教導如何利用CRISPR/Cas9系統生物軟體進行基因體資料分析編輯以及設計基因載體工具。而且早在會議前2週,主辦單位即要求登記參與Bootcamp的學員必須事先閱讀介紹原理之投影片,顯示主辦單位非常注重課程效果並認真與積極推廣CRISPR/Cas9工具。

大會最後一日的專題演講(Keynote Lectures),邀請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Dr. Roger Tseng講授奈米科技與分子影像,以及舊金山分校與柏克萊分校的Dr. Jennifer A. Dounda講授「CRISPR/Cas genome surveillance: From basic biology to transformative technology」,介紹這項技術創新的發展歷史與原理。CRISPR/Cas9為目前最熱門的基因改造工具,可以有千變萬化的應用。以最近發生之時事來觀察,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C)與麻省理工學院(MIT)之間對於CRISPR/Cas9專利之所有權爭奪已經進入訴訟階段。本會議的一系列議題已可嗅出為現在專利訴訟案件攻防的場外公共關係與宣傳戰的味道。本次會議在舊金山舉辦,等同於UC的主場,因此UC團隊盡情揮灑表現自不待言。無論訴訟結果未來如何落幕,推廣CRISPR/Cas9技術發明的效果已經達到,同時已可期待該技術將使生物醫藥與基因體學研究發生革命性改變。

為期4天的會議,筆者充分利用此次機會,瞭解目前國際間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研究與治療最新發展趨勢及脈動。除了增加與國外學者面對面交流洽談合作的可行性,同時也提供機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再度審視自身研究重心與方向是否會局限於過去訓練或既有資源、是否會流於狹隘偏執,而忽視眼界以外之藍天;這經驗與收獲絕非光從瀏覽圖書館期刊或電子期刊可以比擬或達成。從自身經驗,筆者認為應該鼓勵研究員與博士後研究員、助理或學生一同參與國際會議。同研究室成員同行,可以幫助立即分享資訊與討論心得,讓即時的想法或觸動可以漣漪擴大同時沉澱內化,獲得最大收穫。外國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不僅侷限在科學研究上。利用參與國際會議的機會可以進行科學研究領域以外觀察與交流,全方位學習。眼界拓展對人才教育與培養非常重要,所謂見其制度善於我者則思效尤之法,見其未優於我者則自省與感恩。舉例而言,這次會議同時讓人感到驚豔與耳目一新的是,主辦單位為能讓與會者在有限時間內能瀏覽全部研究成果,利用新科技製作ePosters系統,利用QR Code讓與會者得以即時瀏覽壁報成果與相關資料,藉由結合資訊軟硬體技術提升會議的交流效率,同時深化交流效果,這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或可成為日後本院辦理研討會之借鏡。筆者過去即鼓吹本院除了培訓研究人員外,亦應挹注部分資源予業務支援人員提供出國觀摩成長機會,這對是否能維持機構整體具國際水準的表現,非常重要。
《文/圖: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林名釗副研究員及陳宗賢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