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6 期

研究發展
台灣青少年飲酒之同儕與社交網絡
NHRI researcher investigate peers and social network on alcohol drinking through early adolescence in Taiwan


未成年飲酒逐漸成為普遍的現象,一份涵蓋歐洲35國的報告指出,15至16歲的學生約有90%有飲酒的經驗,估計台灣相對應的比例約有40%。世界衛生組織(WHO)2014年的資料顯示,青少年飲酒比例提升也增加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包括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傷害、暴力行為、社會適應不良等,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公共衛生議題。根據2004年WHO疾病負擔研究的資料指出,「飲酒」是10至24歲在失能校正人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Y)的最主要危險因子。為了降低青少年與酒精相關的負面影響,瞭解重要的社會脈絡因素在早期青春期扮演的角色,以預測開始飲酒行為的時期是極為重要的。

同儕與家人已確認是影響未成年人開始與改變飲酒的重要社會因子,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飲酒的經驗可能會影響個人接觸酒類與同儕的選擇,且青少年的社會網絡與其身處的環境,也可能會影響是否在青春期早期開始飲酒,而目前有關社交網絡影響青少年飲酒的研究資料,主要來自西方社會,因此,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可能存在於社交網絡的形成以及與同儕的交往過程中。

為瞭解上述議題,本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合聘副研究員(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及其研究團隊執行了一項前瞻性世代研究,對象為國中生,追蹤時間1年;研究目的為探討台灣青春期早期的青少年的飲酒行為受同儕影響的直接/間接程度,以及相關之同儕網絡特性。此研究的樣本為「兒童酒精相關經驗追蹤計畫(Alcohol-Related Experiences among Children, AREC)」中,年齡介於13至15歲、居住於北台灣的1,808名中學生;以多階段叢級抽樣法,於2009學年度自台北地區73所公立國中隨機選取11所,所有在2009學年度秋季入學的學生皆符合參加受試者資格。

初步結果顯示,與未曾飲酒者相比,童年時期曾飲酒者大多數為單親家庭、每月的零用錢較多、且父母提供酒精者比例較高;而分析同儕特性後發現,曾飲酒者的學生有較多的飲酒同儕、會提供酒類的同儕也較多、反對其飲酒的同儕也較少。根據童年飲酒經驗發現,同儕與社交網絡對飲酒行為有不同的影響;分析受試者在9年級時的飲酒情形,對於未曾飲酒者而言,較常受同儕要求飲酒者,會增加其日後飲酒的機會,而身邊若有反對飲酒的同儕者則會降低其接觸飲酒的場合。

此研究幾項重點摘要如後。首先,直接(例如同儕提供酒類)與間接(例如描述性與指令式規範)的同儕影響皆與飲酒的次數同時發生;其次,同儕與社交網絡的影響對於預測飲酒次數會因有無飲酒經驗而異;最後,家人對於酒類的可接觸程度與可獲性很可能會影響青少年的飲酒行為:家長提供酒類以及有較多每月可支用的零用錢都可以視為童年開始飲酒的重要預測因子。

儘管有一些研究上的限制,此研究的特點在於結合了包括家庭與班級特性等社會危險因子,藉由生態系統模型的觀點,瞭解未成年人的飲酒行為。與二分法(例如飲酒與戒酒、酗酒者與非酗酒者)不同的是,飲酒次數的測定有助於評估同儕與社會網絡的定量效應。此外,利用網路問卷方式蒐集敏感性資訊(例如飲酒),可以減少低估的可能性。而此研究的高追蹤率(回訪率)也會降低趨向與特定參與有關的偏差。

研究結果表明,在台灣,可預期未成年人飲酒受同儕影響主要是以間接的方式(例如酒精規範);對於未曾飲酒之7-8年級生,在預測9年級飲酒的程度與次數時,同儕的指令式規範有很大的影響,而童年時期曾有飲酒經驗者,同儕的描述性規範與家長提供酒類則有明顯的影響。此外,未曾飲酒者在9年級時飲酒的次數與同儕網絡中的被提名總數有關。研究觀察到的同儕影響與社交網絡之不同效應,有助於規劃介入措施的設計,以降低青少年飲酒行為的起始與停止。此論文已刊登於2015年8月份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神經與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合聘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