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6 期

人事動態
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喻秋華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Dr. Chiou-Hwa Yuh of th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Genomic Medicine has been promoted to Investigator


本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喻秋華博士自2015年10月起升等為專任研究員。

喻博士於1992年取得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博士學位,隨即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系(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進行博士後研究,1996至2001年擔任Stowers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研究員,2001年獲聘為加州理工學院Beckham Institute Transcription Factor Center主任,2004年12月31日起就任本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現為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專任副研究員。

喻博士為系統生物學家,其研究團隊以斑馬魚為模式,運用生物資訊方法,從斑馬魚訊息網絡(Zebrafish Information Network, ZFIN)資料庫找出斑馬魚大量表現在內中胚層(endomesoderm)之基因,利用文獻整合系統及空間與時間表現形式資料,並以BioTapestry軟體完整地劃出其交互作用網路,建構出胚胎發育基因調控網絡。進一步以系統性實驗方法,發現斑馬魚內中胚層基因調控網絡中重要的子電路,此研究為第一個利用系統生物學概念建立的斑馬魚胚胎基因調控網絡模式,並比較不同物種之間的基本調控單元,提供發育及演化研究全新的見解。這一部分共發表6篇國際知名發育生物學期刊論文。

在轉譯研究方面,喻博士利用B型肝炎病毒X抗原(HBx)誘導肝癌的小鼠模式,從肝癌後期200多個致癌基因中發現4個肝癌形成的關鍵基因(Edn1、Bmp7、Bmp4與Src),可作為未來肝癌早期診斷或治療的有用分子標靶;研究成果已於2012年1月發表於國際知名Carcinogenesis期刊。然而,相較於小鼠模式,近年來斑馬魚模式為成本較低且更快的檢測系統,已成新興的癌症研究及藥物篩選模式動物;因此,研究團隊改用斑馬魚,建立了肝癌的斑馬魚模式,研究肝癌發生的機制,並利用此斑馬魚基因改造疾病模式作為高通量藥物篩選平台。喻博士研究團隊首先完成在斑馬魚建立了黃麴毒素(AFB1)和HBx誘導肝癌模式,發現HBx和AFB1在脂肪肝、肝炎及肝細胞增生上皆有協同作用。

喻博士研究團隊表明HBx和p53突變具協同作用,在斑馬魚中透過Src的活化觸發肝癌的形成。在野生型斑馬魚肝臟特異表達HBx可引起脂肪肝、肝纖維化和肝醣累積;然而,在p53突變的斑馬魚表達HBx除可誘導腫瘤形成外,同時也使Src酪氨酸激酶表現上升及激活信號通路,但是,對於p53突變的斑馬魚,Src的過度表達在也會引起肝細胞增生及肝癌形成,更伴隨著p-Erk、P-Akt、Myc、Jnk1和Vegf表現增加。HBx過度表達加上p53突變(HBx(p53-)或Src過度表達加上p53突變(Src(p53-))轉殖基因斑馬魚,在早期階段,檢測到脂質生合成因子、脂質代謝和肝醣儲積有關的基因表達增加;在後期階段,涉及細胞週期調控,腫瘤進展和其他肝癌的分子標誌基因表達大量增加。研究結果顯示p53突變的斑馬魚過度表達HBx或Src可誘導肝癌。此現象與人類肝癌形成的機制非常類似,將為治療人類肝癌提供了潛在的藥物篩選平台。

研究團隊也發現內皮素-1(Edn1)的過度表達會藉由活化Akt通路而促進細胞增殖和遷移,並引發斑馬魚發生肝癌。喻博士在以下數個斑馬魚研究領域均有很深入的研究經驗,包括在胚胎發育基因調控網絡的研究、神經發育的研究、肝臟發育與肝癌的關連,以及細胞凋亡。喻博士實驗室也研究了Wnk1激酶對血管生成作用的影響,發現Wnk1激酶藉由vegfr2vegfr3活化,並經由Akt/PI3K激酶的活化調控斑馬魚血管生成。Wnk1可以作為腫瘤血管新生抑制的標靶 。

喻博士因斑馬魚領域研究經歷,與該所江運金副研究員、游美淑博士及國立清華大學合作,自2010年起獲得科技部支持建立「臺灣斑馬魚核心設施」;2015年起,結合中央研究院、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擴展成為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資源中心及核心設施之一的「臺灣斑馬魚核心設施-人類疾病模式資源中心」,提供全台斑馬魚研究的服務,落實斑馬魚作為瞭解人類疾病模式的目標。

喻博士於本院擔任副研究員期間,於國際知名期刊共發表24篇論文,並獲得3項國外以及2項國內專利。
《文/圖:編輯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