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4 期

會議報導
登革熱研討會會後報導
Report on Conference on Dengue Fever


為探討日益重要的登革熱議題以協助防治工作,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於2015年11月25日假台中市舉辦一場別具意義的「登革熱研討會」,會議定位為學者專家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以下簡稱疾管署)對談。這項研討會為論壇暨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所)104年度第二次登革熱研討會,特別邀集政府防疫最高部門的疾管署莊人祥副署長,深入剖析防疫策略與臨床實務。

登革熱已是目前世界擴散最快的傳染病,台灣這兩年的病例更是屢創新高,雖然多為輕症,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中老年人感染,造成死亡率攀高。本院原已定期討論登革熱研究,鑑於近年本土案例數的上升,特別邀請衛福部疾管署、高雄醫學大學、國立中興大學等機構多位學者專家,共同就實務與臨床的經驗領域提供寶貴的意見,並促成跨領域的合作。以下為會議的重點內容:

開幕
研討會由本院余幸司副院長兼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代理所長、疾管署莊人祥副署長、本院基因所張仲明特聘研究員、蔡世峰特聘研究員共同開場。

余幸司副院長致辭時指出,「登革熱研討會」希望將防疫角色與臨床研究角色結合,探討將來如何防治以及本院在登革熱研究上能貢獻的方向。台灣從日據時代以至光復時期就曾因為瘧疾而展開滅蚊,現今對於登革熱病毒在蚊子身上的致病機制,以及蚊子叮咬人的特性等,除了要進行深入的臨床研究,也應該要探討新興的環境議題,同時結合新的科技技術,這樣才能在公共衛生上創造新的進展,結合產官各界的力量一起解決問題。

以下簡述5位講者之講題內容:
講題:台灣登革熱防治
講者:疾管署莊人祥副署長
莊人祥副署長首先介紹台灣登革熱防疫,包含預防、診斷、治療、疫苗與藥物的現況。莊副署長表示,全球登革熱受暖化、跨國旅遊、都市化影響而擴散,台灣原以境外移入為主,近年迭有本土案例發生。在臨床治療上,台灣依WHO指引分級為輕症、重症、死亡;以4個年齡層區分,患者在重症與死亡的比例中以中老年人較高,此與國外出血熱患者多以兒童為主的情形不同。對於登革熱診斷,最重要的為快篩試劑NS1,目前納入健保給付,並限嬰幼兒、孕婦及60歲以上人士使用。登革熱治療並無專一特定藥物,僅有針對症狀的支持性療法為主;在疫苗的研發上,國外賽諾菲疫苗已通過第III期的試驗,並於今年12月9日獲得墨西哥核准上市,保護9至45歲的民眾;而基改蚊的方式在台灣受限於法規與民眾接受度;另外,有研究發現讓埃及斑蚊感染沃巴崎菌(Wolbachia)能防止蚊子將登革熱病毒傳播給人類。為推動全民防疫,疾管署釋出登革熱病例群聚地圖,以內政部統計區分類,每日自動更新一級發布區內近兩週患者數達2例以上之地理分布。

講題:登革熱在高醫的現況
講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內科部感染科黃崇豪主治醫師
黃崇豪醫師介紹登革熱在高醫的現況,分析案例數與登革熱型別在時間與地理上的消長、通報與確診率,以及快篩試劑的應用。與去年的高雄數據相比,去年高峰期約在10月底、11月初,疫情從南高雄小港、前鎮區開始,在中後期則以三民區為主;今年則一開始就以三民區個案數較多,而在型別上也和去年不同。今年高雄市登革熱總患者數已超過去年,但診斷正確率降低,推估是不典型症狀較多,使臨床醫師不易判斷,加上今年高醫院內快篩試劑的使用,增加檢驗的時效性,導致整體通報量增,陰性個案的比例相對也就較去年多。另外,NS1快篩試劑在患者發病的第一天及第五天後,其敏感度較差,也會導致這段時間單單使用快篩試劑的患者易出現偽陰性的情況;除此之外,NS1快篩試劑的敏感度在第二型感染及二次感染也會受影響,這些因素有可能造成偽陰性的患者數上升,進而影響到診斷的正確率。所以診斷試劑的研發對於臨床應用上,還是非常迫切的。

講題:國家衛生研究院登革熱研究現況:媒介、藥物與疫苗研發
講者:本院基因所陳俊宏助研究員
陳俊宏助研究員介紹本院登革熱研究現況,解說實驗室中對病媒、藥物與疫苗開發的研究。對抗登革熱的方式有三:病媒防治、病媒蚊基因體研究,以及藥物與疫苗。防止病媒方面,依目前全體總動員要完全清除孳生源的難度極高,化學噴藥防治的經費每年皆高達數億元,藥物與疫苗開發,針對四型登革熱病毒要能完全達到效果的難度極高。以基因觀點看蚊子,感染登革熱皆需藉由病媒傳播,故政策上防疫控制病媒極為重要。基改蚊和沃巴崎菌(Wolbachia)是目前世界控制病媒的兩大新興方向:蚊子傳播登革熱機制,是叮咬患者後登革熱病毒於蚊子體內進行複製,再藉由此病媒蚊叮咬其他人而造成傳播;本院已研發可不帶病毒的蚊子,為將來生物防治的另一對策,已和國際接軌進行相關的跨國合作。另一以Wolbachia防治病媒蚊的研究目前於澳洲、巴西與中國皆已進行田間試驗,本院也將參與相關的研究計畫。另外,在蚊子嗅覺研究上,蚊子叮咬偏好受體溫、氣息(譬如呼吸的CO2)與人的氣味影響。目前利用CRISPR剃除相關嗅覺基因的研究,相關成果可助未來研發更佳的病媒驅避藥物。

講題:蚊子基因體之次世代基因體分析
講者:國立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學研究所陳盈璁副教授(本院基因所合聘助研究員)
蚊子的基因體定序在國外已經有不少的資料,陳博士首先介紹了當前關於埃及斑蚊、瘧蚊等相關物種的基因體研究背景資料,說明如何對白線斑蚊的高通量基因體分析進行的策略規畫與初步實驗的成果。並且針對蚊子的基因體中諸如重複序列等技術性的問題,以及如蚊子的嗅覺基因、性別決定基因、免疫基因等的演化與調節進行報告。陳博士更呈現於初步實驗數據中,關於蚊子的粒線體裡非基因序列中所發現的高變異性區域;由於蚊子的粒線體功能曾被報導與蚊子的生理及免疫功能有關,研究團隊認為,未來在完成蚊子的粒線體基因體的初步研究之後,將可規劃朝整合野生蚊子所攜帶的病毒型、蚊子的粒線體基因體型,以及環境地理分步資料等進行整合分析。

講題:登革熱的免疫基因體學研究
講者:本院基因所劉鴻興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最後由劉鴻興醫師解析登革熱的免疫基因體學研究,提出新思考方向。觀察病毒血清發現,大部分抗體為抗E蛋白,位於ED1、ED2段,二次感染反使病毒藉由某些抗體更易進入細胞。未來可藉由次世代定序免疫總譜,以B肝研究方法的經驗為本,將登革熱的重症與輕症案例對比分析,聚焦於患者分別有哪些抗體可能與重症相關。

結語
會議尾聲專家學者熱烈提出討論,包含抗出血藥物的開發、基改蚊實施與快篩試劑技轉的可能性、以新科技GIS系統導入熱點分布預測及雲端APP對居家自理監控、針對年齡族群譬如老年人於高峰期前的免疫提升與環境改善、建立檢傷分類指標與居家照護指引。專家學者們亦對蚊子研究方向有興趣,譬如不同病毒型對特定蚊子生態的消長、區域對病媒蚊特性的影響、環境如溫度是否為蚊子免疫的因素、蚊子出沒習性等。

此次研討會有效促進本院與疾管署和其他研究機構間的多方對話,確立本院在登革熱研究的角色與定位,藉由交流分享國內外成果,探討疫苗技轉及藥物開發的可能性,檢視基改蚊的考量點及強化照護分級與居家自理監測,期望作為明年登革熱防治之參考依據。台灣過去於世界登革熱研究已占有一席之地,未來登革熱防範將為世界衛生重要議題之一,希望台灣能持續為世界衛生有所貢獻。
《文:論壇連婉吟、秘書室賴瑨萱;圖:研討會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