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8 期

院務紀事
本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謝興邦研究員研究團隊榮獲「第26屆王民寧獎」
Dr. Hsing-Pang Hsieh and team receive Wang Ming-Ning Award


「財團法人王民寧先生紀念基金會」為獎勵醫藥學術研究和發展醫藥教育,分別設立「學術研究成果對醫藥科技發展、國民健康和國家社會傑出貢獻獎」與「國內醫藥研究所博士班優秀論文獎」兩個獎項,橫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與藥學領域。本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簡稱生技藥研所)謝興邦研究員為代表之多靶點激酶抗癌藥物DBPR114研究團隊榮獲「第26屆王民寧獎」之「醫藥研究成果對國民健康傑出貢獻獎(藥學類)」殊榮,本院與有榮焉。

謝博士實驗室研究領域為抗癌、抗病毒及糖尿病等新藥研發,除開發新穎微管蛋白抑制劑為抗癌新藥之外,近年來謝博士實驗室將抗癌新藥研究投注於標靶藥物研究,主要以蛋白質激酶為分子標的之藥物研發。過去20年來,傳統癌症標靶治療為使用抑制單一靶點效果的藥物,此藥物可針對癌細胞進行毒殺,並且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進而減少副作用。然而臨床經驗顯示,癌症復發患者均對抗癌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是因為單一靶點抑制劑僅能阻斷非常少數的訊息傳遞路徑,但癌細胞並不會僅依賴一條訊息傳遞路徑而存活,反而會因此啟動另一套訊息傳遞路徑而存活且繼續增生。此外,單一靶點藥物對作用靶點位置的基因發生突變的癌細胞也無法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這是由於單一靶點抑制劑無法有效作用在基因突變的關鍵靶點上,造成癌細胞無法完全被毒殺。因此必須要藉由同時抑制多個關鍵靶點,有效地阻斷其下游的訊息傳遞路徑才會產生更好的抗癌效果。有鑒於此,多靶點激酶抗癌藥物的開發亦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本院生技藥研所於2008年展開多靶點激酶抑制劑之新藥開發計畫,以謝博士為總主持人,從研究階段到臨床前藥物發展階段,整合各領域之專才包括陳炯東研究員、徐祖安研究員、葉燈光副研究員等共14位跨領域成員。研究團隊利用高速平行合成技術平台以及循理性藥物設計,合成超過1,300個化合物,其中超過100個化合物進行藥物動力學與動物及毒性試驗評估,進而選擇30個高潛力化合物進行動物藥理確效評估,順利開發出新穎多靶點激酶抗癌藥物「DBPR114」。「DBPR114」在低濃度下(0.1∼100 nM)可抑制至少15種致癌蛋白激酶的活性,在動物確效試驗中則可有效抑制7種不同癌細胞的生長(3∼20毫克/公斤),包括人類胃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口腔癌、肝癌、膀胱癌以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等。「DBPR114」於2014年獲得「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補助上億經費推動藥物開發,整合國內外臨床前發展與臨床規劃之專家,支持「DBPR114」進入藥物發展階段,進行臨床前動物毒理試驗至申請試驗中新藥(IND)。目前已完成原料藥公斤級生產與臨床前毒理試驗,預估2017年第一季提出IND申請。同時也完成相關系列化合物全球專利布局,已獲准中華民國、美國、歐盟與中國大陸專利。預期可針對國人高好發率、高致死率以及5年平均存活率低的癌症,例如胰臟癌、肝癌、胃癌和大腸直腸癌等,進行臨床治療開發,為癌症患者之新穎治療帶來曙光,增進國民健康福祉,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同時建立本土新穎藥物研發的成功模式,帶動我國生技製藥產業之中游發展與臨床試驗機制的有效運作。
《文/圖: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提供;編輯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