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2 期

會議報導
105年度國家衛生研究院—實證衛生政策研究轉譯成果發表會紀實
Report on 2016 Evidence Based Health Policy Translation Achievements Presentation


轉譯研究概念是目前國內在醫學發展上之一大重點,將研究結果提供衛生決策者實證政策之建議參考與應用,再經由執行者之意見回饋給研究者,藉此溝通轉譯機制,可有效提升全國人民衛生及健康福祉。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群健所)於2012至2016年執行「實證衛生政策轉譯研發計畫」,旨在建立可廣泛使用的實證研究政策轉譯模式,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政策建言,提供政府單位作為制定優質衛生政策之參考。

為推廣本計畫之成果及加強政策轉譯,過去已針對本計畫達致階段性成果者,召開成果發表會如2014年,本計畫在「國衛院研究成果發表會」中發表了「台灣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概況與挑戰」、「建置預後資料庫以促進理性探討適切醫療目標:以呼吸器與洗腎服務使用為例」、「兒童及青少年行為發展」等3項衛生政策建言,並召開「藥物成癮防治策略論壇」、「臺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相關權益人會議」,以及2015年召開「健康團膳指示」記者會等。2016年12月1 日,群健所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實證衛生政策研究轉譯成果發表會」,邀請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及本院余幸司代理院長致詞。此次研討會更邀請王英偉署長、台北醫學大學管理發展中心吳麥斯主任及高雄醫學大學王秀紅副校長擔任議題主持人,以及國內專家學者擔任各專題演講的與談人,針對群健所研究人員之實證轉譯研究成果給予回應與分享。以下分別摘錄研討會中「健康促進」、「疾病防治」及「醫療照護」等三大主題的演講內容。

健康促進專題演講
「健康促進」場次部分,由張新儀研究員發表的「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的時間趨勢與相關因素探討」指出,台灣便利商店及飲料店密集度高居全球之冠,增加了青少年接觸含糖飲料的機會,比較不同時期發現,青少年飲用含糖飲料之種類有顯著改變,咖啡或茶為現代青少年含糖飲料的主要來源。喝多含糖飲料的青少年血中尿酸值較高,雖然對於醣類及維他命C的攝取較多,然而在其他多數營養素的攝取上較差,長期飲用可能導致青少年營養素失衡的問題。

由邱燕楓研究員報告的「蔬食可促進代謝疾病之防治」研究發現,蔬食者在代謝相關的測量值,包括身體質量指數、血壓、空腹血糖、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優於葷食者(P值 < .001);研究也發現,相較於同性別、同年齡之葷食者,蔬食者罹患高血壓之風險平均降低了34%,不論在哪個年齡層,蔬食對高血壓的發生(或未來之收縮壓、舒張壓測量值)均具保護效果;並推估若群體中有60%為蔬食者(或植物性食物占了2/3),預計約能降低26%之高血壓發生率。

接著,身體活動功能為預測老人失能、住院及死亡的一個有效指標,國外研究指出,維他命D可改善老人身體活動功能。莊淑鈞助研究員利用台灣中老年健康因子及老化長期研究調查資料,探討「中老年人血中維他命D與身體活動功能」,發現台灣55歲以上長者維他命D缺乏(血液25(OH)D濃渡小於50 nmol/L)的比例,男性約為22%,女性約為35%;而維他命D缺乏在高教育程度者、肥胖及蔬菜攝取量高者中較為明顯,推測其原因可能與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很重視防曬有關,建議國人在防曬的同時,仍需適當的接觸日照。

最後,由潘文涵合聘研究員分享「Wake. Taiwan職場健康體位環境文化建構計畫」成果,研究團隊藉由專家研議找出促進健康體位體重控制的關鍵飲食、運動處方及生活型態,陸續建立了「策略指導原則」、「團膳指引」、「增加身體活動有效方法」等指南,並進行「Wake. Taiwan」健康體位環境與文化建構先驅研究,在社會生態學模型的架構下,以社會行銷、社區結合等方法,有效促進飲食質與量的改善、帶動有效的身體活動,更潛移默化場域的健康體位文化氛圍。

在與談討論時間,王英偉署長、本所潘文涵合聘研究員及輔仁大學曾明淑副教授皆一致認為,教育民眾如何區分好的茶與含糖茶飲相當重要;王英偉署長並強調如何有效落實健康促進是很重要的課題,環境與個人行為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建議可從食物及運動面來進行。台灣素食營養學會邱雪婷營養師亦呼籲植物性飲食比動物性飲食更有助於環境永續,因消耗較少天然資源,且造成較少環境破壞。

疾病防治專題演講
「疾病防治」場次部分,論文包括「台灣慢性病防治的成效與挑戰─以慢性腎臟病與糖尿病為例」,許志成研究員指出,近十年糖尿病與慢性腎臟病防治工作最重要的項目首推整合照護方案,包含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early-CKD計畫)、末期腎臟病前期之病人照護與衛教計畫(pre-ESRD計畫)等。對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加入整合照護方案可獲得的正向效益有減少醫療花費、降低死亡率及降低或延緩透析的發生率等,但從文獻上也發現,病情較為嚴重、年齡較大及經濟較為弱勢者,常常會被排除在整合照護方案之外,且目前這些整合照護方案的收案人數也有待加強(只有約30%的糖尿病患者加入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慢性腎臟病第4-5期(CKD stage 4-5)患者有機會加入pre-ESRD計畫)。如何鼓勵醫療院所投注更多心力,提升慢性病的照護品質,值得醫界、學界、政府單位與民間團體共同努力。

而由莊紹源副研究員發表的「妊娠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與心血管健康」之研究指出,妊娠高血壓(gestational hypertension),是懷孕時常見的併發症,針對孕婦進行五年多的追蹤,發現相對於一般孕婦,妊娠高血壓的孕婦發生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提升144%;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風險更提升729%。進一步分析,妊娠高血壓與原發性高血壓更有顯著的協同作用,兩種情況同存於一位婦女時,其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大幅提高。因此,提醒有妊娠高血壓疾病史的婦女,應該積極預防產後原發性高血壓,以減低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之風險。

本議題2位與談專家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王治元主治醫師及台北榮民總醫院鄭浩民主治醫師,一致認同整合性醫療及如何提高現有整合照護方案之參與人數為實行腎臟病與糖尿病防治重要的一環。

醫療照護專題演講
「醫療照護」場次部分,陳麗光副研究員介紹本院四年多來與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共同推動呼吸器使用之臨床照護共識發展,並建置「台灣呼吸器使用決策資訊網(http://mvp.nhri.org.tw)」,目標為協助醫護人員及民眾在面臨抉擇情境時,能利用相關資訊作出較適切的規劃與選擇,增加醫病溝通之效率與彈性,也降低家屬及患者進行抉擇的焦慮或壓力。此外,透過呈現資訊網之呼吸器使用相關費用自行負擔額度的資料,還有成功脫離呼吸器後的死亡與再次使用呼吸器之風險程度的資料,醫護人員也能更有效地增進預立照護計畫之意識。本講題與談人壢新醫院吳清平副院長表示,透過適切醫病溝通,宣導不插管、不洗腎、不用藥、不電擊的選擇,壢新醫院近年來在推動不予施行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e, DNR)簽署方面可達九成成功率,而本呼吸器使用決策資訊網裡的資料對於促進醫病溝通有很大幫助,因此非常推崇本資訊網所帶來的效用。

配合照護司護理人力規劃所需,熊昭特聘研究員發表「護理人力資源實證研究及政策轉譯」,以目前供給與需求的趨勢而言,護理人力供需差異將持續擴大,供給人力之增加趕不上需求人力之增加,至2024年將會缺少1萬5千名至2萬4千名護理人員;若護理人員重返機率增加10%,至2024年仍將缺少1萬2千名至2萬1千名護理人員。影響未來護理人力供需推估的因素眾多,建議未來應改善職場環境並定期蒐集相關監測指標,未來當新政策實施時,可以利用相關數據評估與修正護理人力之供給與需求,並擬定相對應之護理人力供給調整策略。本主題專家亦提醒近年產業臨床試驗的興起,各階段臨床試驗的護理人員需求將增大,將影響護理人力的供需。

最後,隨著現代人的壓力增加,焦慮、失眠與憂鬱等相關精神病症盛行率越來越高,國人服用精神藥物的情形日漸普遍。過往流行病學研究指出,服用精神藥物會降低知動能力表現,進而提高交通事故的風險。由蔡慧如副研究員發表「民眾於精神藥品使用之藥物主動監視(pharmacovigilance)與藥物流行病學(pharmacoepidemiology)相關實證研究」,發現不論前一天、前一週或前一個月服用抗憂鬱劑,都會增加交通意外事故發生的風險,類似結果也在苯二氮類藥物(benzodiazepines)及非苯二氮類藥物(z-drugs)中發現,因此呼龥民眾若曾使用抗憂鬱劑、苯二氮類藥物或非苯二氮類藥物時,都必須非常注意自身的精神狀況,醫師開立處方也應善盡告知義務,以避免交通意外事故發生。本專題與談專家,國立陽明大學黃文鴻教授建議,未來非醫療體系如長期照護,應建立相對應之資料庫,以利我國藥物流行病學及藥品安全監控研究之未來發展。同時呼籲好的研究應為團隊,而非個人,需與臨床醫師、藥師、統計及流行病學學者等各領域專家合作進行才有意義。

本成果發表會藉由研究人員提出可改善施政品質的實證證據,並轉化為政策建言,提供政府單位作為制定優質衛生政策之參考,並與現場衛生主管機關代表、專家學者就議題互動討論,讓實證衛生政策研究能更貼近社會期待。此成果發表並獲得媒體的重視,有多家媒體採訪報導,包括中央社、聯合報、自由時報、中時電子報、蘋果即時、好醫師新聞網、大愛台及康健雜誌等。


《文: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蔡艷清;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許亦琪;審校: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熊昭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