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6 期

研究發展
發展多重激酶抑制劑治療c-KIT突變產生抗藥性之胃腸道基質瘤與白血病
NHRI researchers discover novel multi-targeted TKI for the treatment of c-KIT muta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nd leukemia


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腸道惡性腫瘤最常見的一種,其癌細胞來自於腸胃壁之間質細胞,會發生在胃腸道中的任何一個部位,約六成發生在胃部。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及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資料顯示,此疾病好發於50至60歲的中高齡者。大約八成的GIST是由激酶c-KIT特殊突變基因所造成,而PDGFRα的突變占5到10%。

GIST早期發現不易,且惡性程度偏高,手術切除與標靶藥物是目前主要的療法。目前於臨床上,可用激酶抑制劑imatinib治療無法切除或轉移的胃腸道基質腫瘤,以抑制腫瘤成長及復發,有效提高患者的平均存活率。然而,患者常因c-KIT再度多重突變而對imatinib產生抗藥性,雖有第二代與第三代的藥物可接續治療,但效果仍有限。

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中,最常發現FLT3基因突變,約占三成;而常發現AML患者有c-KIT過度表現與突變,約占百分之六。一般而言,具有FLT3與c-KIT過度表現與突變的AML患者較容易復發,而且平均存活期較短。Imatinib曾用於治療c-KIT過度表現的AML患者以及c-KIT突變的全身性肥大細胞增多病(systemic mastocytosis)患者,但效果不佳,至於FLT3抑制劑目前尚在臨床試驗中。

鑑於此,發展出新一代能解決GIST與AML因c-KIT或其他酪氨酸激酶突變所產生抗藥性問題的藥物,有其需要及急迫性。以下概述蔣博士之發明。

發明名稱:C-KIT激酶抑制劑抗癌候選藥物DBPR216
創作人:蔣維棠、石全、蔡慧珍
說明:氨基噻唑系列化合物為多靶點激酶抑制劑,其代表性化合物DBPR216對於c-KIT突變產生抗藥性的GIS細胞株,以及c-KIT及FLT3-ITD突變之AML細胞株,不論是體內或體外都展現出很好的抑制效果,具有發展優勢。
可應用範圍:
  1. 應用於GIST與AML之臨床治療藥物
  2. 此系列氨基噻唑化合物為多重激酶抑制劑,可應用在實質固態瘤
此項發明之優點:
  1. 活體外活性:DBPR216對於一線藥物Imatinib無效的GIST細胞株,諸如GIST430與GIST48細胞株,其抑制癌細胞增生能力優於二線藥物sunitinib與二線藥物regorafenib十倍至百倍以上。
  2. 活體內活性:
    (1) GIST:在對於二線sunitinib有效的GIST430 xenografts動物實驗中,低劑量DBPR216(30 mpk)之抗腫瘤藥效,優於sunitinib之高劑量效果(80 mpk)。
    (2) AML:對於AML細胞株、c-KIT突變細胞株Kasumi-1及FLT3-ITD突變之細胞株MOLM-13,DBPR216之抗腫瘤動物藥效實驗展現出極佳療效,可快速縮小腫瘤並達到全體緩解的效果。
氨基噻唑化合物有機會成為GIST的二線藥物,目前此癌症的二線藥物為sunitinib,該藥物在GIST全球的治療市場價值大約為新台幣一百億左右。AML的治療以化學治療(cytarabine與anthracycline合併使用)及幹細胞移植為主,其治療市場於2011年達2.39億美元,預計於2018年將可達到7.31億美元。評估AML治療市場能夠快速成長的原因,除了AML之患者發生率增加外,另一主要原因在於預期有新穎且高價的AML藥物,將陸續獲得美國FDA核准上市。若能成功發展FLT3/c-KIT抑制劑治療AML,其市場價值預估可占其全球AML市場的三分之一(申請1項美國暫時性專利)。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資料來源:技轉及育成中心/審校: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蔣維棠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