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7 期

會議報導
2017年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議紀要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biological Societies(IUMS)Congresses 2017


筆者於2017年7月17日至21日至新加坡參加 2017年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議(IUMS 2017),其會議成員並非以個人組成,而是由75個微生物相關學會包括台灣微生物學會所組成。該會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27年,作為微生物學會間的領導者之一,IUMS的宗旨在提升微生物科學國際性研究,同時作為一個溝通平台供各國微生物學會成員相互交流。學會成員研究領域涵蓋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動植物病毒等相關研究,每三年召開一次大會並由各微生物學會會員主辦,每次IUMS逾千人與會,實為微生物學界與主辦學會一大盛事。今年是由亞太地區的新加坡微生物及生物技術學會首次主辦,會場就在新加坡的新地標—濱海金沙飯店展覽會廳(Marina Bay Sands Expo),附近則有國際知名飯店及娛樂中心,治安情形與生活便利性非常好。此濱海區是新加坡填海造陸的新生地,筆者記得二十年前造訪新加坡時,碼頭的獅頭魚身雕像向外望去是無盡的大海,而今雕像卻變成在濱海新生地與舊碼頭的內海,令人驚嘆新加坡變化之大,而近年來科學研究進展之快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本次聯合會議分成3個子會議—細菌學及應用微生物學會議(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Bacteriology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黴菌及真核微生物學會議(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ycology and Eukaryotic Microbiology)及病毒學會議(1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Virology)。會議主題著重在人類與動植物感染症與微生物,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與專業建議,尤其在地主國多元文化的薰陶下,各國合作討論的氣氛更加融洽。與會成員包含來自亞太地區及歐美非等國的微生物學領域學者專家、臨床醫護人員、產業人員、政府代表與年輕博碩班研究生等,本次會議議程特別安排各子會議參加人員相互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和心得,並鼓勵年輕研究人員發表優秀的研究成果,持續投入新的人力資源參與研發。大會先由3位主題講員(keynote speakers)開場,講題分別是腸道菌相(microbiota)與肥胖關係、錐蟲鞭毛運動結構與溶瘤性病毒療法(oncolytic virotherapy),剛好代表著細菌、真核微生物與病毒學子會議的研究學者;這也是IUMS的特色,同時可以瞭解不同微生物領域的研究進展,從不同的微生物角度切入討論,讓與會者都能找到最熟悉的課題。另外,每天會議最後都有一個bridge session,主題也是由細菌、真核微生物與病毒研究領域每日輪換,讓不同子會議成員能彼此激盪,相互討論。當然,自身專業領域的研究才是重點,因此會議其他的時間則由各子會議分開舉辦各自的專題演講(plenary sessions) 及研習會,而筆者主要參加的是與病毒學相關的會議。會議內容安排上相當精彩且包羅萬象。從基礎的病毒結構(virus structure)、病毒演化(viral evolution)、病毒繁殖機制(virus entry, fusion, assembly and budding)、 病毒致病機轉(pathogenesis)到臨床應用性的病毒診斷(virus diagnosis)、宿主免疫防禦(antiviral and host defense)、疫苗研發(virus vaccines)、病毒載體(viral vector)與溶瘤性病毒療法(oncolytic virotherapy)等,病毒種類概括了動植物及昆蟲的病毒,但著重在與大會主題感染症有關的病毒,特別是亞太地緣關係高的冠狀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副黏液病毒、痘病毒、屈弓病毒及黃熱病毒,包括登革病毒、茲卡病毒和日本腦炎病毒等,病毒學會議部分共計有9個專題演講、32個研習會 及270篇海報。

因同一時間有數個會議同時進行,筆者只能選擇性的參加疫苗研發與溶瘤性病毒療法相關的場次。近來茲卡病毒引起的小腦症受到大家重視,因此本次會議有許多相關報告,例如致病機轉方面:Richard Kuhn教授利用Cryo-EM比較茲卡病毒結構蛋白與其他黃熱病毒的差異,暗示茲卡病毒感染效率較差,還有繼續演化的可能;Deping Wang教授及Janet Smith教授分別探討茲卡病毒與黃熱病毒NS1蛋白如何幫助病毒複製的機制,發現NS1蛋白可以改變細胞膜的排列,同時與負責複製病毒RNA的NS3/NS5蛋白結合並嵌入到內質網膜上,相當於將病毒複製機器固定在內質網以增加病毒複製效率,反之若NS1蛋白突變會導致病毒複製降低。而在對抗茲卡病毒方面,不論是抗體治療與疫苗預防都有進展。例如,Shee-Mei Lok教授從登革熱患者血清中找到可中和茲卡病毒的抗體,並在小鼠實驗中可治療感染引起的小腦症;而Michael Diamond教授則是以奈米脂質顆粒(lipid nanoparticle)包裝的RNA疫苗成功預防茲卡病毒感染小鼠及小腦症,而Karin Sundstrom博士則是以一次感染性的重組茲卡病毒做成疫苗,可以引起中和性抗體及T細胞反應,但可惜無法完全預防茲卡病毒感染。

另一個筆者有興趣的題目是溶瘤性病毒療法,本次會議主題講員及第4天的專題演講都圍繞在溶瘤性病毒療法。首先由Grant McFadden教授介紹溶瘤性病毒療法所用的病毒,包括DNA病毒的腺病毒、腺相關病毒、疱疹病毒及痘病毒和屬於RNA病毒的水痘病毒、麻疹病毒及里奧病毒(reovirus)等,以及溶瘤性病毒療法所需克服的問題,包括病毒如何感染腫瘤細胞及引起抗腫瘤免疫反應。McFadden教授以自己的研究經驗,將表現增強免疫力的基因置入溶瘤性重組病毒中,打入有腫瘤的小鼠,發現可抑制母細胞瘤的生長,若將免疫療法、溶瘤性病毒療法與化學療法三管齊下可達到最佳效果。另外,Clogadh O’shea教授則是針對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以病毒療法破壞腫瘤細胞與周圍間質細胞共生的關係,達到抑制腫瘤的目的,而Suh教授則講述如何利用peptide lock或光敏方式來控制溶瘤性病毒感染細胞的效率等。最後的演講由Stephen Russel教授報告溶瘤性病毒臨床治療骨髓瘤的結果,打入溶瘤性麻疹病毒後,患者的腫瘤都有縮小,其中一位患者甚至達到完全治癒,原因可能與毒殺性T細胞反應增加有關。目前 Russel教授實驗室正朝向B細胞瘤及肺癌測試病毒療法,而與Russel 教授合作的Kah-Whye Peng教授則是報告水痘病毒治療小鼠大腸癌結果,發現腫瘤快速破壞反而產生腫瘤溶解症候群,造成肝損傷及血管內凝血,原因是病毒表現的第一型干擾素量太高,這也提醒須注意溶瘤性病毒療法搭配免疫療法時可能的副作用。筆者也在會場以海報方式報告,主題是麻疹病毒載體的重組登革熱疫苗,主要將四價登革病毒外套蛋白domain III基因植入重組麻疹病毒中,成為可預防麻疹與登革熱的雙效疫苗,在小鼠測試中,免疫過的小鼠可較快清除登革病毒血症,提供保護效果。目前正在登革熱動物模式後續測試。

近年來,由於類似「超級細菌」抗藥性細菌威脅越來越大,而新抗生素研發緩不濟急,本次大會也特別安排Rino Rappuoli及Stuart Levitz教授演講如何發展疫苗對抗抗藥性細菌。Rappuoli教授先從發展歷史來看,抗生素一般使用壽命都不長,最後結局都是停用或由新的抗生素取代,而疫苗使用壽命則相對較長,例如牛痘疫苗(天花)、小兒痲痹疫苗或麻疹疫苗等很多都是用到病毒根絕為止,顯示發展疫苗來對抗感染症的保值能力較高,而且疫苗保護能力期間較抗生素長,短則一年如流感疫苗,長則如牛痘疫苗可達終生有效;另一項疫苗的好處則是避免如口服抗生素會影響腸道菌相而降低免疫力。近年來疫苗技術的進步,也使得多價疫苗如腦膜炎疫苗或MMR三合一疫苗成為可能性。當然,抗生素的快速殺菌作用也是必需的,但在新抗生素研發進度不確定下,疫苗的研發應更加重視。而Levitz教授則延續Rappuoli教授的觀點,提出利用真菌外膜上的β-葡聚醣(β-glucan)作成奈米顆粒,包入抗原成為對抗真菌感染的廣效性疫苗。目前在動物實驗測試呈現預防效果,正準備進行臨床試驗。

IUMS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會議,與會人員來自全球各地,會議演講內容多元。不僅包含熱門領域的最新進展,也有傳統領域的回顧評論,就像交響樂章有振奮人心的快板,也有輕聲低吟的慢板,搭配著新加坡迷人的夜景和各具特色的南洋美食,令與會人員能有效思考交流合作,增加研究視野,也更令人期待三年後於首爾舉辦的下一屆IUMS會議。最後感謝實驗室同仁的努力及本院的經費支持。
《文/圖: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潘建雄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