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7 期

研究發展
台灣鴉片類藥物成癮父母之子女過高死亡率研究
Excess mortality in children born to opioid-addicted parents: A national register study in Taiwan


過去二十年來,鴉片類藥物(如海洛因等)的使用與相關問題,對群體健康及社會經濟而言是沉重的傷害與負擔。在1990至2010年間,估計鴉片類藥物依賴的疾病負擔增加了73%,且最高失能校正人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之損失在20 - 34歲的年輕族群較為明顯。2010年,全球約有一千五百五十萬人為鴉片類依賴者,大多數在南亞和東亞;值得注意的是,與鴉片類藥物有關的有害影響並不侷限於使用者本身,鴉片類依賴者的家屬往往面臨各種社會不利條件和壓力(例如貧窮、暴力、監禁和死亡)的巨大風險,尤其是當極為弱勢的年幼兒童身陷其中時,後果更不堪設想。

在鴉片類藥物使用高風險族群健康問題的實證數據中,以懷孕期間使用鴉片類藥物的婦女尤受重視。胎兒的鴉片類藥物暴露與出生不良可能存在極大的關係,包括死胎、低出生體重與早產;要注意的是,上述風險所帶來的健康與發育問題,可能在出生第一年即表現出來,且之後更為惡化。先前的統合分析顯示,在最糟的情況下,使用海洛因和美沙冬婦女其新生兒死亡的相對風險分別為3.27與1.75,而使用任一種鴉片類藥物之相對風險則為2.55。在澳洲新南威爾斯的一項資料串聯研究發現,懷孕期間婦女接受美沙冬治療的865例新生兒中有21例在第一年死亡;估計美沙冬暴露的嬰兒死亡率為24.3(每千人),較非美沙冬治療婦女的活產嬰兒高近六倍,即新生兒死亡的相對風險為4.5,嬰兒後期的死亡風險升至9.7。這些發現提出了有關在懷孕期間鴉片類藥物之暴露是否以及如何影響子女一歲以後的健康問題。

本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合聘研究員(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以回溯性世代研究法深入探討此議題,主要是利用台灣5個官方資料庫,包括:「內政部出生登記檔」、「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出生通報系統」、「內政部死亡登記檔」、「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與「疾病管制署美沙冬替代療法計畫」等,上述資料皆經過加密,並以母親或嬰孩的識別碼進行串聯。研究主要探討參與美沙冬計畫者之6歲以下後代死亡率,研究對象為2004至2009年出生之新生兒中(共1,209,593人),其父親或母親於2006至2009年間曾經參與過美沙冬計畫者共3,210人。

根據初步研究發現,父母罹患鴉片類藥物使用疾患的兒童,有高比例在出生時即處於不利的社會經濟和健康狀況,例如貧困/接近貧困(52.2%)、父母失業(27.1%)與低出生體重(14.4%)。此外,兒童有1.4%(n = 44)在6歲前死亡,且其中大多數在周歲前即已死亡,明顯高於一般族群的同齡者0.58%(n = 7051)。分析顯示,母親為鴉片類藥物成癮者之兒童標準化死亡比(SMR)估計值(3.90)高於父親為鴉片類藥物成癮者(1.67);高SMR的可能的解釋為母親處於不佳或有壓力的產前環境(如子宮內鴉片類藥物暴露)或低出生體重所致。雙親皆為鴉片類藥物成癮者的SMR為4.52,非自然死因(如事故傷害、嬰兒猝死症等)的SMR高達7.3。

此項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親」為鴉片類藥物成為兒童成長發展的風險環境指標之一。相較於父親,母親為鴉片類藥物成癮者可能會顯著增加子女在6歲前的死亡風險。此發現突顯探究物質使用者家庭健康照護與社會服務需求評估及介入的重要性;藥癮治療及減害方案需以家庭為單位,特別是家庭內有年幼兒童時。此外,美沙冬治療臨床因素與兒童死亡風險的相關性因父母而異,應考慮針對性別規劃治療方案;例如,女性海洛因使用者較可能有非法使用毒品的男性伴侶,女性所承受的社會歧視與得到健康照護的障礙(特別是在懷孕期間)亦不同於男性,導致治療需求更為複雜。因此,可考慮發展以社交網絡為基礎,傳遞衛生教育及醫療訊息,並將美沙冬治療整合產前/產後醫療,以及適當評估兒童在此類高風險家庭中,健康發展所需的醫療及福利需求,以降低其子女的罹病率、傷害與死亡率。此論文已刊登於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18;183:118–126)。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合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