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科會1月25日公佈95年度『傑出研究獎』得獎名單,本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蔡世峰組主任獲頒生物領域傑出研究獎。國科會表示本年度申請人共計605位,經過嚴格評比方才遴選出自然科學領域6人、工程領域11人、生物領域9人,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8人及科學教育領域1人,共計35人獲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今年度競爭激烈,所有獲獎人皆以其近五年之研究績效為審查要點,其中具體研究成就包括理論創新、實驗技術發展或儀具製作等研究成果,並可提昇台灣之國際學術地位者;而在論文方面,除在重要學術雜誌發表外並需具創見。另外,亦包括領導執行大型、整合型研究計劃或產學合作計劃,對國家建設及產業升級有重大貢獻者。
蔡世峰主任為MD/PhD醫師及醫學雙料博士,於1991年自美返國服務,任職於陽明大學遺傳學研究所,1997年升任正教授。蔡博士在國內領先倡導基因體研究,組成著名之「榮陽團隊」,於1998年率先完成第四號染色體與肝癌有關區域之千萬鹼基定序工作,代表台灣對人類基因體研究提出貢獻。由於其對基因體醫學之瞭解,於2000年受聘國家衛生研究院擔任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組主任,負責規劃相關之研究發展。近年來,除了其個人實驗室表現優異,發表具有原創性之論文外,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建立台灣學術聲譽。同時,蔡主任更協助陽明大學建立基因體定序核心設施,廣泛服務國內社群,對提昇台灣學術研究之競爭力,貢獻良多。
蔡世峰主任自1998年起建立大規模基因定序所需之關鍵技術,包括染色體之螢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散彈槍基因庫製作(shotgun library construction)、定序反應(sequencing reaction)、序列組裝(sequence assembly)、資料分析(data analysis)等程序。首先以人類第四號染色體為目標,貢獻超過千萬鹼基序列於公眾資料庫,此項成果受到國際所肯定。以此為基礎,台灣基因體定序團隊在蔡主任領導下,參加國際黑猩猩基因體定序聯盟,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包括Science及Nature。應用已建立之定序科技,蔡主任之團隊採用重新定序(re-sequencing)策略,針對國人疾病找尋相關基因從事創新研究,就基因體科技、癌症研究及遺傳疾病等三項課題從事具指標意義之研究。
在基因體科技方面,蔡主任之研究團隊協助陽明大學建立大規模DNA定序服務,已被列為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劃核心設施。在產業發展方面,協助中央研究院植物所完成水稻基因體定序計劃,執行食品科學研究所紅麴基因體定序計劃,皆如期達成目標。在學術研究方面,與陽明大學、成功大學及工研院共同完成創傷弧菌全部基因體定序,是國內完成一個生物體全部基因體定序工作之首例,該論文發表於基因體研究重要期刊(Genome Research (2003)13: 2577-2587)。這些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皆屬領先。
在癌症研究上,蔡主任之研究團隊就台灣肺癌病人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進行有系統之基因序列分析,發現高達55% 之肺腺癌病人帶有此基因之突變,遠超過於西方人之10%。由於EGFR突變和肺癌之治療有關,此一發現具有重大臨床意義,而台灣團隊首先發現並發表亞洲人種EGFR基因之高突變率並對EGFR基因突變詳細整理分類(Clin. Cancer Res. (2004) 10(24):8195-8203),該論文已被引用超過百次。此篇論文之所以受到重視,在於流行病學與藥物開發之意涵。國人和西方人在EGFR基因突變率的顯著差別,證實東方人和西方人對藥物治療效果不同時,可能和基因序列變易有關。未來對於進口藥物療效的評估,本土之臨床試驗結果將更形重要。
在遺傳疾病方面,由蔡主任領導之基因研究團隊最近完成遺傳性股骨頭壞死(inherited form of osteonecrosis)之基因定位與選殖。據健保局統計,台灣每年有數千個股骨頭壞死新病例,而在台灣接受全人工髖關節的置換手術的病患中有50%左右是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此疾病不僅對病患生活造成極大影響,亦耗費可觀的社會醫療成本。此項成果結合國內數個機構之研究能量,應用基因體科技完成定位選殖(Positional Cloning),找出致病基因,為國內成功之首例。該論文發表於醫學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是台灣基因體醫學研究發展之重要里程碑。
基因是生命運作的基本程式,破解基因密碼是生命科學研究的起點而非終點。蔡主任期望以對基因體科學的了解,進一步瞭解基因運作的基本知識、基因與疾病的關係、基因與環境的互動,及發展基因科技產業相關題材。蔡主任表示,獲獎的肯定只是當下的成果,基因研究的層面極為廣泛,學術研究的投資必須與社會大眾福祉相結合,他期望從這個角度思考,以目前成果為基礎,繼續努力,以迎接末來更新的科學挑戰,創造更多研究發現。
《文:分子基因組提供,沈世華整理;圖:蔡世峰研究員;攝影:何書賢》
MRSA是指對methicillin(甲氧苯青黴素)具抗藥性之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為近年來國際間最被注意的一種多重抗藥致病細菌。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 spp.)為革蘭氏陽性球菌,因其在顯微鏡下之形態常以葡萄串狀聚集,故名為葡萄球菌(如圖右)。葡萄球菌普遍存在於自然環境中,亦是定居於人體皮膚表面及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菌叢(normal flora),但可伺機引起機緣性感染。在30多種葡萄球菌屬中,以凝固酶陽性之金黃色葡萄球菌(如下圖)為最常見之致病菌,遍佈在醫院及社區裡。不同金黃色葡萄球菌株可製造不同毒素,可引起皮膚、傷口、骨髓炎、肺炎及菌血症等各種感染。
早期在1940年代,金黃色葡萄球菌之感染用penicillin即可治療,但對penicillin有抗藥性之細菌於此藥上市4年後即產生。Penicillin是一種青黴素抗生素,屬于β-lactam類,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製造penicillinase酵素來破解penicillin。而在1950年代,對其他非β-lactam類之抗生素,如:erythromycin (紅黴素)、tetracycline(四環黴素)亦具抗藥性之金黃色葡萄球菌也開始產生。1960年時研發出methicillin(甲氧苯青黴素,一種半合成青黴素之β-lactam類抗生素),用於治療對penicillin有抗藥性之金黃色葡萄球菌,但對methicillin有抗藥性之菌在同一年就被發現了,可見細菌會隨著科學的進展而演變,包含在選擇性壓力(selective pressure)下,細菌為了生存就會找出對抗的方法。
1990年代起金黃色葡萄球菌中對methicillin有抗藥性之比例開始上升,近幾年來更急速增加,尤其常被發現在醫院裏。MRSA之產生是經金黃色葡萄球菌獲得一移動性的基因片段,稱為staphylococcal cassette chromosome mec (SCCmec),而對methicillin產生抗性。MRSA可製造一種對β-lactam類抗生素之親和性都降低的蛋白質,導致MRSA對β-lactam類抗生素幾乎全具抗性,包含所有青黴素類及頭孢子素類抗生素。同時,大多MRSA菌對不同非β-lactam類之抗生素亦具抗藥性,包含分子類(如紅黴素)、四環黴素、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胺基醣苷類(如gentamicin)、氟化恩菎類(如ciprofloxacin)、及複方磺胺類。近年來日本、美國及其他國家已發現了對使用於治療嚴重MRSA感染病患的最後線抗生素萬古黴素(vancomycin)已具有感受性降低及具抗藥性的菌。雖然近年來已有對MRSA的新抗生素被研發出來,但MRSA仍是全球臨床上極受重視的多重抗藥菌。
醫療機構抗生素使用之增加是造成MRSA增加之原因之一,MRSA已是許多國家最常引起院內感染之革蘭氏陽性菌。由本院臨床研究組進行之「全國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劃(Taiwan Surveilla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SAR)」的數據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國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病人第二項最常見之致病細菌,僅次於大腸桿菌。由這些醫院病人分離出的MRSA菌株,佔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比率,在一般病房為58%,在門診病人為42%,在加護病房則高過70%。而造成院內感染之金黃色葡萄球菌中亦有70%以上之菌是MRSA,這些菌株對上述之非β-lactam類抗生素大多亦具抗藥性。
MRSA原較多與住院病人及醫院感染相關,然近幾年來包含美國、澳洲、南美國家等許多地區,發現社區感染之個案遽增,且有群突發案例,如美式足球隊員、監獄犯人等群体感染之案件。一般引起社區感染之MRSA與院內感染之MRSA有不同之基因型,且抗藥性較低,但近幾年來引起社區感染之MRSA中多數是帶有PVL(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毒素之菌。PVL是一種能破壞白血球之毒素,被具有此PVL毒素MRSA感染之病狀,從局部皮膚感染至嚴重疾病包含壞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甚至死亡。國內近年來亦有社區MRSA感染個案之多起報告,包含孩童被具PVL毒性因子菌感染之個案,足見MRSA之影響已逐漸擴大。
因MRSA可寄居於人體不同部位,包含鼻腔內及皮膚上,MRSA帶菌者(carrier)是造成此菌傳播之主要途徑之一。醫院中之醫療工作人員亦可能因照顧帶此菌者或被此菌感染之病人而經由接觸或醫療器具將MRSA傳給其他病人,故醫院會對分離出MRSA之住院病人實施隔離與接觸防護(contact precaution)等感染控制措施。
鑒於MRSA在醫療界之重要性,國衛院與疾病管制局於2006年12月13日合辦一場International MRSA Symposium,邀請了日本及國內知名感染症專家學者演講。一位是MRSA研究國際知名的教授Dr. Keiichi Hiramatsu 報告了MRSA在國際上醫院內外之感染現狀。另一位Dr. Ken Kikuchi也報告了日本之MRSA感染現況。台大感染科張上淳主任及林口長庚醫院小兒感染科黃王成主任各對國內成人及小孩社區MRSA感染現況之研究進行演講。台大感染科王振泰醫師則對疾病管制局之「多重抗藥菌主動監測及隔離措施」研究計畫初步結果進行報告。筆者則針對TSAR計畫(全國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中之MRSA的表現型及基因型研究結果提出報告。這些研究皆指出MRSA在國內醫院及社區都是一常見之多重抗藥菌,且其流行病學亦在改變,包含引起社區感染之菌群已可從住院病人分離出。此研討會計有200多位國內感染科醫師專家及研究學者、感控護士及工作人員參加,對提高國內相關醫療人員對此菌流行病學及抗藥性之了解有諸多幫助,有利於制定感控與公共衛生防治上更警愓之措施。
《文/圖:臨床研究組楊采菱》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訊第十一卷第五期已出刊,置於本院全球資訊網之出版品網頁,歡迎線上瀏覽。
研究現況:解開精神疾病病因的細胞遺傳與分子遺傳學研究
國家衛生研究院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組副主任-陳嘉祥
研究現況:胚胎源性成年疾病研究進展
國家衛生研究院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林兆東研究員,羅宇岡,顏佳瑩
研究現況:慢性腎臟病在台灣--一個高盛行率卻又普遍被忽略的疾病
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副研究員-許志成
研究現況:肺癌基因突變和肺癌標靶治療藥物吉菲特尼療效之新進展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副研究員-黃秀芬
研究現況:治療肺癌新標靶:p48EN01蛋白-癌研所致力發展新潁肺癌診斷、預後評估和疫苗
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共事務組主任-李柏泉
研究現況:檳榔、菸、酒對食道癌、咽癌、喉癌及生殖之危害
公共事務組整理(資料/照片提供: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研究員-葛應欽
封面故事:何謂「中期照護」?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陳亮恭
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組組主任-陳慶餘
封面故事:老人整合式照護模式範例-美國PACE簡介
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吳淑瓊
封面故事:他山之石-借鑑日本老年醫學之研究與照護
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組組主任-陳慶餘
學術活動:「新興病毒感染國際研討會」記實
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研究組蘇益仁組主任,曾凡真,王意雯
學術活動:醫療資源整合及共享--「國衛院南部臨床研究中心」啟用
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共事務組-賴瑨萱
學術活動:「第十一屆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紀要
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藥理學科教授-陶寶綠
網址:http://www.nhri.org.tw >>出版品
《文:趙孝茜;圖:院訊封面》
民國90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完成訪問的人數計有25,464人,其中有22,003個受訪者簽署全民健保資料連結同意書,這些個案的健保資料在經串聯後,已完成加密並整合至NHIS的資料庫。此串檔資料的範圍包含有民國89、90、91三個年度的健保資料,每年度分別有6個資料檔:
(1) 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CD)
(2) 門診處方醫令明細檔(OO)
(3) 住院醫療費用清單明細檔(DD)
(4) 住院醫療費用醫令清單明細檔(DO)
(5) 特約藥局處方及調劑明細檔(GD)
(6) 特約藥局處方調劑醫令檔(GO)
目前這些串聯健保的資料已正式對外開放,提供線上申請與釋出的服務,歡迎有興趣者多加利用。
NHIS網址為http://nhis.nhri.org.tw。
《文/圖: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NHISIS工作小組》